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慈孝新闻·
·公告·
    慈孝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慈孝新闻         
中华好家风|《家训》:勉学
     

文章来源:网络

中华好家风|《家训》:勉学

 

【编者按】为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弘扬美德家风,人文之光网将连载北京社科普及系列丛书《家训》。本期将继续推出第三章《勉学》。

“人非生而知之,生而能之;皆是学而知之,学而能之。”天地之间,没有什么生而知之的人,后天的学习,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在这个问题上,即便是所谓的“圣人”也不例外。如果“圣人”是可以生而知之的,那孔子何必说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而且“学而不厌”呢?“圣人”尚且不能“生而知之”,那无论是泛泛的“智能之士”,还是凡夫俗子,就更是“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正因为如此,汉代的王充说:“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即要想了解事物、知道事情、懂得事理,学习才是唯一的途径。无论名人、伟人,还是普通百姓,都是如此。

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注重“学”及其意义。《论语》开篇就表明,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是人生的一种享受。曾子也说“君子爱日以学”,荀子则说“学不可以已”,学习被看作是一个人终身的使命。周秦两汉六朝诸子,则不乏《劝学》《勉学》《勖学》《讃学》的篇什。身处知识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我们更应珍惜时光,爱日以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广采博收,厚积深累,以开阔眼界,恢弘器识,优化素质,增长本领。

【家训格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

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唐)韩愈《符读书城南》

不患人不知,惟患学不至。——(宋)范质《诫儿侄八百字》

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明)郑晓《训子语》

多读书则气清,气清则神正,神正则吉祥出焉。——(明)吴麟徵《家诫要言》

君子有三可惜:此生不学,一可惜;此日闲过,二可惜;此身一败,三可惜。——(清)祝邦基《裕后格言·训子孙》

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东四街道二条社区孟养玲

活到老,学到老,闭门造车不算巧。——东四街道二条社区张淑凤

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东四街道二条社区李彩铃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东四街道二条社区吴炳光

金山银山,不如书山;吃好穿好,不如书读好。——东四街道南门仓社区赵淑凤

勇于求知的人,决不至于空闲无事。——东四街道南门仓社区丁秋萍

书到用时方恨少,切莫到老空自叹。——东四街道南门仓社区王金莲

【家训故事】

匡衡:凿壁偷光苦读书

中国古代有很多勤学的故事,一些贫困家庭的子弟,往往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汉代的匡衡,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匡衡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他家世代务农,家境贫寒,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

同乡有户人家,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匡衡提出到他家去做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不想要工钱,只希望您能把家中的书都借给我读,我就心满意足了。”主人听了,被他那种勤奋好学的精神所深深感动,只要他想看的书,都借给他读。

经过孜孜不倦地勤奋学习,匡衡后来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官至丞相。

曹宝鑫:学习要勤奋

八条社区的曹宝鑫,自小生长在潮白河畔的农村。潮白河,是一条有着“北京莱茵河”之称的美丽河流。几十年来,潮白河两岸的变化,不仅巨大,而且令人惊喜。如今,曹宝鑫已鬓髪染霜,但他对童年时代的很多趣事仍记忆犹新,尤其是祖辈立下的家训,他一直努力遵循,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勤奋学习。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千古名言,是历代学子的座右铭。曹宝鑫五岁时,进村里私塾学习,读了三年书。启蒙书是《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弟子规》这几本,他背得滚瓜烂熟,但并不懂其中的意义。他的先生不给讲解,也不教授别的,只是让他们背诵。

不过,说起来曹宝鑫算是幸运的,因为除了私塾先生,家里还有一位老师,这就是他父亲。当年,他父亲在村里算是个文化人,不但是村干部,还是学校校长。父亲教他写毛笔字,教他打算盘。每天放学回家后,曹宝鑫要先在父亲面前背诵一遍书,然后父亲再开始教他磨墨。曹宝鑫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父亲告诉他的研磨的要领:砚台里放水要逐渐添;右手悬腕,攥住墨块朝一个方向在砚池里平磨;稀稠要以写出的字为准,墨稀了字会洇纸,墨稠了又会拉不开笔。父亲又教他拿毛笔的姿势和写字的方法:写字前,先要平心静气,稳定下情绪;站或坐要端正,笔杆对着鼻尖,手腕悬起;笔蘸墨要适量;横平竖直,起笔要稳,顿笔要用劲,收笔要准,笔划不准重描,要一气呵成。父亲拿起笔来给他做示范,并写了“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20个字,让他每天写5遍。字要求大小写一致,笔划多少写一致。刚开始,年幼的曹宝鑫笔划掌握不准,字写得歪七扭八,像蜘蛛爬似的。父亲耐心地指出不足、需要改进的地方。经过两三年的训练,曹宝鑫写出的字渐渐像样了。这时,父亲买来各种字帖做教材,要曹宝鑫临摹,并将每年春节写对联的任务也交给了他。

父亲还教他打算盘。要熟练掌握这一运算工具,首先是学口诀。每天晚上,父亲教他乘法口诀,学会后要背诵,先正着背,后倒着背,从一到九,背得不许打磕。随后要学的是珠。算盘上边是两粒,下边是五粒;上边是十位,下边是个位。然后是练手法。五个手指要一齐动,轻巧地拨动珠子,逢十进位。先学加减法,后学乘除法。要手到、眼到、口到,不准念错一个数字,不准打乱一个珠子。学习时要由慢到快,必须每天练习,噼哩啪啦的由一加到九十九,再倒退减下来,直到一为止。后来,父亲又教他学“斤称留法”,因为当时使用的度量衡是16两为1斤,从116有一口诀,要求背得干脆利落,买卖东西的时候才会算账。

儿时的这些学习经历,对曹宝鑫来说,现在想来真是苦中有乐,充满了甜蜜。后来,由于母亲因病去世,曹宝鑫中学都没有读完,就离开了顺义家乡。1952年,他进京参加工作。虽然文化水平很低,但是曹宝鑫坚持读完职工夜大,并于1964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他本着先辈的教诲,积极做事,勤奋学习,诚实做人。曹宝鑫一生都在从事媒体宣传工作,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退休后,曹宝鑫心想: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永无止境;岗位退休了,思想境界不能退休。于是,又去东城区老年大学学习。他说:“我要继续学习,给儿孙做个好榜样。”

 



  上一篇: 中华好家风|《家训》:持家
  下一篇: 中华好家风|《家训》: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