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倡孝教材
·倡孝正面教材·
·倡孝反面教材·
·倡孝文集·
    倡孝文集 您的位置:首页 > 倡孝教材>倡孝文集         
孝道与《弟子规》
     

 

孝道与《弟子规》
2012-08-20 08:48:42   来源:   点击:257

农耕社会是人类进入相对安居时代的产物,需要天文地理、种植畜牧、水利灌溉、风水建筑、季节气候等一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文明和智慧。而这种智慧之得来不易,需要百千万年的积累和传承。

孝道与《弟子规》[1]李安纲[2]赵晓鹏[3]

(运城学院 山西高校人文社科基地河东文化研究中心044000)

 

    中国的国家概念与西方不同。西方的国家叫做“country”,拉丁文的意思是郊野乡村,后来城市化了,就被称做了国家

    而中国的国家是两个字合成的。字从表示疆域,从表示手执兵器,谓用兵器捍卫本民族的疆域就是字从表示固定的房产,表示被驯化了的畜生,谓进入了农耕畜牧社会的相对固定的家庭。后来,大夫的封地称做,诸侯的封地称做,《孟子·离娄上》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再后来,合而指皇帝,《东观汉记·祭遵传》曰:国家知将军不易,亦不遗力。”“皇帝代表着天下,所以国家也成了天下的称谓,《梁书·贺琛传》:我自除公宴,不食国家之食。

    “之概念,无论是邦国,是诸侯国,是国家,是家天下,但都离不开一个之概念,无论是家室家族家乡家国都是核心细胞。于是,国家之本质不同,则国家之管理亦不同,国家之教育自有不同。中国之国家概念既然以为本,那幺国家之管理自然是以家族管理为模式的。这是农耕社会带来的文明。

    农耕社会是人类进入相对安居时代的产物,需要天文地理、种植畜牧、水利灌溉、风水建筑、季节气候等一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文明和智慧。而这种智慧之得来不易,需要百千万年的积累和传承。要传承就离不开老人和孩子,于是尊老爱幼的风气便被强调起来。这就是中华文化当中最最重要的孝文化。西方的主流社会进入农耕社会较晚,所以主流文明中并没有发展起的概念。所以,作为家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应该说是人类史上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道德经》道德体系研究项目(07JD720002)成果

[2]李安纲(1959-)男,山西芮城人,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山西高校人文社科基地河东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际儒学联合会个人会员,中国西游记文化研究委员会会长。

[3]赵晓鹏(1959。)女,山西芮城人,图书馆馆员。

    “字从(老)从,甲骨文写作 ,谓一头发杂乱的老人将手心按着一小孩的头顶囟门。这就是古人说的灌顶摩顶,谓经验丰富的饱学耆旧将自己一生所学习和掌握的文明智慧、祝福愿望、道德伦理、精神信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灌输进刚生出来的孙子的头脑之中。这样才能保障家庭、宗族和种群的健康延续,并且使得种族日新月异、蒸蒸日上。

 甲骨文的字写作,强调的是年长者靠拐杖行走,同时也强调了一个部族长老们所持有的权杖;还写作”“,除了强调老人只剩下一张嘴要饭吃外,还强调了老人言的重要意义,强调了发号司令,强调了老老恒言。于是,才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格言古训。在农耕社会之初,尤其是结绳记事之际,老人言几乎成了神谕,成了圣训,成了保障民族部落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智慧载体,所以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再往后,老人言便被人整理,成为一个民族或者家族祖祖辈辈积累起来的人生智慧或者人事经验和活动规矩,渐渐演变为道德、文化、信仰、风俗、宗教、法律、礼仪、规矩等,被称做《老人言》。而且就连这句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本身,也成了老人言的典型标志!

老人言的重要性,经过历代智者的实践和总结,得到了高度的升华,并成为孝道传承的一项重要内容。老人们在传递《老人言》之后,总会告诉弟子或者年轻人:不听老人言,定有恓惶处。”“不信老人言,后悔将何及!帮助朱元璋安定天下的开国元勛刘基,曾写过一首《老人言》的诗:少年不信老,怪闻老人言。匆匆老到眼,却忆少年愆。逝川莫回流,乌兔日夜奔。试为少年道,听之亦茫然。重视老人言,牢记而不犯,保证民族和家族的健康发展和智慧生存,这就是尊老

    在动物阶段,所有的生命都经过了发情、交配、怀胎、生育、哺乳、教育等传衍后代的复杂过程,因为迁徙流亡、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根本不可能发展起来尊老爱幼孝行。进入到人类阶段,尤其是农耕社会相对安居的生活,使得部族长老们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优势来。虽然那些少壮派拥有战斗力,可以推翻长者们的权力,但却缺少不了他们的智慧。为了种族的延续,少壮掌权者便把当做文明智慧传递的链条,则有了隔代遗传的法则。尊老爱幼的主体,其实便是那些掌权的少壮派。从这个角度讲,说文化是由统治者建立或者鼓励的,则是毫无问题的。统治者也不都是要毁灭天下的,甚至没有一个统治者不希望他的部族能够强大起来。文化在这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的甲骨文作,强调的是小孩子稀疏的头发、一个大头以及还未合起来的囟门、爬行的姿势、腿还比较软;还写作,头很大,两手臂舞起,两腿还包在襁褓之中,只能看见一条腿。头大、囟门还未合、还被抱在怀里,尤其是被抱在长老的怀里,可见这是个接受教育和灌顶的最佳时候!的过程便在之间展开了!

    “字的耂(老)。祖孙之间进行文明的传递,主动者自然在老祖,因为襁褓中的婴儿什幺也做不了,只能接受。于是,从甲骨文老祖宗造字时,就注明了其意义:的主体应该是老祖,而不是孙子。比如《小儿语》中有这幺一首杂言诗:老子终日浮水,儿子做了溺鬼。老子偷瓜盗果,儿子杀人放火。强调的就是老子在教化中的责任、权力和义务。老子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言教和身教,那幺儿子一定会变本加厉。就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有所行,下必效之尊老爱幼的前提,是要把文明代代相传下去。老祖只要把文明传递给孙子,让他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薪火相传,从而光宗耀祖,发扬光大,就算完成了的使命。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4]不孝有三类,最大的不孝就是没有后代。舜娶老婆的目的是为了繁育后代,这就是大孝,就是舜所代表的精神。但是,光生下后代还不行,还必须让人教育,尤其是让他的爷爷进行教育。舜的亲妈握登早死,父亲瞽叟娶了个后母,自然不喜欢他,老想着整死他;异母弟天天跟他闹别扭,只有异母妹首帮着他,他的两个妃子帮着他,才躲过了一次次的灾难:岳曰: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5]

最关键的地方是,无论怎幺父顽,母嚣,象傲,舜都能够以孝道去感动家人,和谐兄弟,治家有道。这是因为舜清楚父亲在传宗接代过程的教化作用,只有孝顺了父亲,父亲才可能把所知道的有关家族、邦国和人类的文明所以才以德圣”“孝祖的典型表现出来。可恰巧因为父亲瞽叟不了解祖孙之间文明的传承,不仅不以伦理教子,更不以伦理教孙,才导致其孙儿商均”“不肖,使舜把帝位禅让给了大禹。

禹明白了这个道理,或者说禹之父鲧明白了这个道理,培养出了一个好孙子来,最后禹传子,家天下的几千年封建模式便形成了。如果我们再翻过来看,也许舜的父亲采用的正是磨难教育的方式,才培养了一个大舜出来,但对于孙子的培养就不成功了。《周礼·春官·宗伯》总结了这些经验,便提出了乐教的方法来教育子女后代。今天的所谓快乐教育可能出于此: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做好了教化,就能够致鬼神示和邦国谐万民安宾客说远人作动物,关乎到一个部落、民族和国家的道德、文化、政治和国际关系、社会关系、自然关系等所有的方面。

孝道如何传承呢?这就是。教什幺呢?教孝道,教《老人言》,教《弟子规》。就是让弟子们在还没有认识和行为能力之前,先学好老人们的人生智慧和实践经验,就如拿着一张地图去游览,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字从攵(攴),甲骨文作,就象征一个老人将国家和家族文明灌顶给孙子,并且右手拿着一根棍子(教鞭)打着屁股。

正是大舜从父母给自己的教育中发现了国家和民族文明传递的方式,所以才立了五教,也称五伦、五常: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6]所谓伦常,即是人类的纲常,也即是人类的特点,是怎么样都不能够改变的。

一旦改变了这五常,人便变成了禽兽;一旦坚持了这五常,禽兽便变成了人。人类是灵长类动物中的灵长,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舜要把禽兽变成人: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舜)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7]除了命令契去负责实行天下的教化外,舜还帮助制定了辅助的刑法: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8]是教化的刑法,就是打屁股。文明点说,就是鞭策、督责。可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那些大圣人,也即是我们的老祖宗为了让我们人类更像人而远离禽兽不知道花费了多少的精力!而这个指事文字,非常形象地描绘了中华家、国、天下文化形成和传播的过程,由此也可见孝道在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升国民素质、复兴中华民族过程中之伟大意义!

正是人类的惰性远远大过了进取心,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感叹日甚一日,所以教化敦伦的责任就更大。鉴于教儿未孩,教妇初来的方便,所以历代圣贤都在婴幼儿和青少年的训蒙和培养方面狠下功夫,以保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根本大计。清代康乾之间的河东著名教育家李毓秀的《训蒙文》即是一个典范,后经贾存仁修订,更名为《弟子规》,在全国范围内流行。时至今日,更在华人圈内广泛流行。所有的家族都有子女与兄弟,所有的宗教都有徒弟和子孙,所以概括了作为弟子应该遵守的规矩的《弟子规》自然被奉为人生圭臬,得以流传不息。

《弟子规》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形式,从把一个人类儿童培养成一个智者和健康人类的角度出发,借鉴自古以来人类的榜样典范,提出了人类理想个体在家、在社会、为人处世、治国平天下以及提高自己文学修养等方面应该具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模式,简言之,则为孝、悌、信、爱、仁、文。

孝和悌是人之本,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9]孝是父子上下之间的关系,悌是兄弟左右之间的关系,而孝与悌的关系主体则是父和兄,因为他们是一个国家民族命运和文化遗传的载体。他们要让自己的后代和晚辈在到了自己的地位和年龄时,也能够像自己一样去承载自己民族的命运和文化的遗传,就得完成像自己曾经接受过前辈的教化那样去教化自己的后人和晚辈。这才是孝道,才是生命的传递。

中国的国家和天下的概念,是由家的形式建构的。在家庭中所奉行的孝悌之道,进入社会则升华为忠信之理。在上位者要做出榜样和表率,便将父父子,转化为夫夫妇妇、君君臣臣。要完成整个社会秩序的安定和和谐,凡事都得谨慎,不能有丝毫的马虎,才能保证所做是人事,而不是禽兽行为。在人与人的交往当中,要有诚信,叫做人言为信。有了诚信,人们相互之间的信任,可以增强我们人类生活的安全感和社会关系的幸福感,从而建构一个有秩序的和谐社会。

在人类社会中,人人相爱,才能共荣共存。泛爱众就是今天所谓之博爱,爱惜一切生灵,我们才能生活得安心。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然后天下太平,生活幸福。这是任何一个来到人间的个体必须首先懂得的道理。人中有那些君子和小人的差异,正如司马光说的: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10]君子可以成为我们的榜样,使我们在人类生活中有导师,亲近了君子,就可以让我们少犯或者不犯过错,免得一失足而成千古恨,从而给家族、祖宗蒙羞!泛爱众,而亲仁阐述的是一个人类个体生命健康生存的智慧和道理。

当我们每一个个体生命实践了孝悌、谨信、爱仁之后,如果还有余力,那就多学养点文化素质,也就是今天说的贵族气质,叫做人文。人文是人的特性的高度升华和概括,是人的高品质生活追求,包括人类的一切审美活动和理想境界。做到了这一点,人的以孝为本的生命传递过程就得以完成了。

《弟子规》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高度概括、展示了人类个体进入社会所必须装备的道德体系和智慧武器,并且可以身体力行,行之有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从我们的下一代就开始努力,《弟子规》自然是一个借鉴。

 

[4]見《孟子·离娄上》。

[5]見《尚书·尧典》。

[6]見《春秋左傳·文公十八年》。

[7]見《孟子·滕文公上》。

[8]見《尚書·舜典》

[9]见《论语·学而》。

[10]见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

本文链接:http://www.zhongguodexiao.com                                     

 (责编:陈晴)

 



  上一篇: 养儿方知父母恩 万祖波/文
  下一篇: 浅谈孝敬父母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