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慈孝新闻·
·公告·
    慈孝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慈孝新闻         
文昌孝经
     

来源:http://www.gwx5.com/guwen/list_161.htm

 

文昌孝经

开经启

【原文】

浩浩紫宸天①,郁郁宝华筵②。文明光妙道,正觉③位皇元。振嗣恩素重,救劫孝登先。大洞④完本愿,应验⑤子心坚。

【注释】

①紫宸(chén)天:道教天界名,为天神上帝所居之所。紫,古人认为的祥瑞之色;宸,即北极星所在,后借指帝王所居。

②宝华筵(yán):也作宝花,珍贵的花。多指佛国或佛寺的花。筵,宴席。

③正觉:觉悟。本指如来之实智,名为正觉。证语一切诸法的真正觉智。成佛也说是“正觉”。

④大洞:即大道。

⑤应验:原来的预言或估计与事后的结果相合或得到证实。

【译文】

广大宽阔的紫宸天,香气浓郁的宝华筵。文德辉耀的奇妙之道,体悟大道的人位列仙班。振兴人们子嗣的恩泽向来都很重,而要想解救人们的灾难祸患,应当从行孝开始。大道完成了人们的本愿,文昌帝君提倡的孝道灵验无比,人们应当信心 坚如磐石 

【评析】

开经启:本经之前,先立序说。用于正式经文前的一种文体。

育子章第一

【原文】

真君①曰:乾②为大父,坤③为大母。含宏覆载④,胞与⑤万有。群类成遂⑥, 各得其所 。赋形⑦为物,禀理为人。超物最灵,脱离蠢劫。戴高履厚⑧,俯仰自若。相安不觉,失其真性⑨。父兮母兮,育我者宏。两大生成,一小天地。世人不悟,全不知孝。吾今明阐,以省大众。

【注释】

①真君:道教对神仙的尊称。此指文昌帝君,为道教中主宰功名、禄位的神,又称文曲星。本是星名,即古代对南斗六星的总称,最早称为“文昌”。

②乾:《周易》之八卦之一,代表天。

③坤:《周易》之八卦之一,代表地。

④覆载:指天地养育及包容万物。《礼记·中庸》:“天之所覆,地之所载。”

⑤胞与:“ 民胞物与 ”的略称。指以民为同胞,以物为朋友。后以“胞与”指泛爱一切人和物。宋代张载《西铭》:“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⑥遂:顺利成长。《韩非子·难二》:“六畜遂,五谷殖。”

⑦赋形:赋予人或物以某种形体。

⑧戴高履厚:头顶天,脚踩地。指人活在天地之间。

⑨真性:人体生命的自然本性。

【译文】

真君说:天为大父,地为大母。天地包容养育万物,以万物为同胞朋友。于是万物都得以顺利生长,各得其所。天地赋予形体以成就万物,人秉承性理以成之为人。于是人能够超过万物之上,成为 万物之灵 ,脱离愚笨蠢物。人头顶天,脚立地,俯察于下,仰观于上,得以自然地顺从其本性。人们如果安于现实, 不知不觉 ,就会迷失自己的自然本性。父母生育我的恩情最宏大。天地与父母两大,生成人身一小天地。世人不自省悟,完全不知道行孝。我今天清楚阐明,以警醒大众。

【原文】

乾坤养物,劳而不劳;父母生子,不劳而劳。自字①及妊,自幼迄壮,心力所注,无有休歇。十月未生,在母胎中,母呼亦呼,母吸亦吸。耽娠②如山,筋疼血滞,寝处不舒,临盆性命,若不自保。父心关恻,母体担虞③。纵令易诞,费尽劳苦。若或迟久,不行分娩,艰难震恐。死中幸生,几舍其母,始获其子。一月暗居,三年乳哺。啼即怀抱,犹恐不调。睡令安寝,戒勿动摇。含食以饲,贴衣以裹。谅④其饥饱,适其寒暑。

【注释】

①字:怀孕;生育。

②耽娠(shēn):耽:忍,受。娠:胎儿在母体中微动,泛指怀孕。

③虞:忧虑,忧患。

④谅:体察;体谅。

【译文】

天地养育万物,似辛劳而又不辛劳;父母生育子女,似不辛劳而又辛劳。自怀孕到生产,自幼年至壮年,父母所倾注的心力,没有休止。胎儿在母腹中没生下来的十月间,母亲呼气,胎儿也呼气;母亲吸气,胎儿也吸气。母亲身怀妊娠之苦,如同身体压着一座山一样,周身筋骨疼痛,血脉凝滞,坐卧都不舒坦。分娩之时,母亲性命都难以自保。父亲关心悲伤,母亲身体担着忧患。即使容易生产,也是受尽各种忧劳苦楚。如果长久在母腹中,不能分娩,母亲就更艰难恐惧。 死里逃生 ,几乎丢掉母亲的性命,方才得到孩子。母亲产后,闭门休养一月,乳哺孩子三年。婴儿啼哭,当即抱在怀里,仍怕有不舒服。睡觉就要使他安稳地睡着,一定不去动摇他。口含食物以喂养他,常解自己的衣服将他包裹着。揣度孩子的饥饱,让其冷热适中。

【原文】

痘疹关煞①,急遽惊悸。吚唔解语,匍匐学行,手不释提,心不释护。子既年长,恐其不寿,多方保持。幸而克祐,筹划有无②,计其婚媾。厥龄方少,诸务未晓。一出一入,处处念之。绸缪咨嗟,谆谆诫命。亲心惆怅,子方燕乐。教之生计,教之成业。母诞维艰,父诲匪易。

【注释】

①痘疹:因患天花出现的疱疹,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天花是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也是死亡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关煞: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灾祸、疾病等。引申指各种困难、难关。也指 命中注定 的灾难。

②有无:指家计的丰或薄。

【译文】

在孩子出痘疹、犯关煞的时候,父母心中非常惊恐。当孩子 牙牙学语 、蹒跚学步之时,父母手不离左右,心里毫不放松对孩子的照顾。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又恐怕其命不长久,多方设法护持。侥幸能够得到神灵庇, 佑,又要为其筹划家产衣食,设法婚配。此时孩子年纪尚轻,各种事务尚未明晓。不管是出门还是在家,各个方面,父母无不挂念。情意殷切, 长吁短叹 ,恳切耐心地教诲劝告。正因为有父母的忧虑,才有了子女安乐美好的生活。教授子女谋生之计,教授子女如何成就事业。母亲生育子女非常艰难,父亲教诲子女也不容易。

【原文】

虽至英年,恤若孩提。食留子餐,胜如己餐;衣留子衣,胜如己衣。子若有疾,甚于己疾。有可代者,己所甘受。子若远游,行旅风霜,梦寐通之。逾①期不归,睛裂肠断。子有寸善,夸扬乐与;子有小过,回护遮盖,暗自伤心,恐其名败。子惟贤能,父母有赖;子若不肖,父母谁倚?子若妄为,父母身危。作事未事,俱切亲情。

【注释】

①逾:超过,越过。

【译文】

尽管子女已经长大成人,父母仍然像对待幼童一样对其 体贴入微 。留作子女吃的饭食,胜过自己的食物;留作子女穿着的衣服,胜过自己的衣服。子女若有疾病,比自己得病还要担忧。如有能够代替子女承受的病痛,自己则甘愿忍受。子女如果远行,旅途风霜劳苦,父母放心不下,常在睡梦中梦到。逾期不归,父母则眼睛望穿,肝肠望断。子女有微小的优点,父母就会赞美宣扬;如果子女有小的过错,父母总会袒护遮掩,并暗自伤心,唯恐其名声败坏。子女只有贤良能干,父母才有依靠;子女如果无德无才,那么父母还能依靠谁呢?子女如果胡作妄为,就会连累父母,使其处于危险的境地。不管有无做事,都要贴合父母的心意。

【原文】

芽栽茁培,堂基构植。母勤子生,父作子述①,其行其志,不厌其苦。怜子念子,何时放置。形或暂离,心恒无间。贵如帝王,神如天亶②;显如公卿,贱如编户③,愚如齐氓④,皆如是心。穷达愁乐,存殁明幽⑤,皆如是心。混沌初分⑥,亘古及今, 普天匝地 ,绵绵恻怛⑦,父母之心,无不如是。如乾覆物,如坤载物,和蔼流盈,充塞两间。莫大慈悲,无过亲心。

【注释】

①述:传述,传承;遵循前人说法或继续前人事业。《论语·述而》:“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②天亶(dǎn):《尚书·泰誓上》:“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蔡沈集传:“亶,诚实无妄之谓。言聪明出于天性然也。”圣人天性聪明, 先知先觉 ,首出庶物,故能作大君治于天下,又因此能成为万民之父母。

③编户:指中国古代除世家贵族、奴婢以外的编入户籍的平民,也称庶人。编户与不入户籍的王公大臣、官僚地主相比,必须按土地收入交纳一定的赋税。

④氓:古代称民为氓,此指未开化的人。

⑤明幽:人间和阴间。韩愈《赴江陵寄三学士》诗:“病妹卧床褥,分知隔明幽。”

⑥混沌:指宇宙形成前天地未分、浑元一团的状态,古人想象中的天地开辟前的元气状态。

⑦恻怛(dá):恳切。《伤寒节录·达序》:“然心至诚恻怛,有与斯人同忧共患之意。”

【译文】

就像生物萌芽,就必须栽育;要让其 茁壮成长 ,就必须培育;子女长大后,还要为他们建筑庭堂,植立根基。母亲勤劳,不过是希望子女能够顺利成长;父亲有所创造,无非是希望子女能够传承于后。父母养育子女,不厌其苦。父母怜惜挂念子女,没有放下之时。既使身体暂时分离,父母的心也永远不会远离子女。即使是如帝王般尊贵,如圣贤般聪明,如公卿般显赫,又或者如平民般贫贱,如未开化之人般愚钝,其爱子女之心,无不如此。不管是困厄还是显达,不管是愁苦还是喜乐,不管是活着的还是已经去世的,也不管是在人世还是在阴间,父母的心也都如此。天地初开,从古至今,普天遍地,爱子女之心真切连绵,作父母的无不如此。如同上天覆盖万物,如同大地承载万物,温和慈爱流盈,充满天地之间。再大的慈悲,也比不过父母爱子之心。

【原文】

即说偈曰:万般劳瘁有时休,育子辛勤无尽头。字怀耐苦终无厌,训诲循徐不惮求。一叶灵根非易植,穷年爱护几曾优。子俱亲自身栽养,亲老心犹为子筹。

【译文】

于是说偈道:万般劳累都有停止的时候,只有养育子女的辛劳没有尽头。怀孕生育,忍受苦痛,从不厌烦。训导告诫, 循序渐进 ,不怕索求。培养子女智慧聪明不是容易的事情,父母终日爱护从来没有犹豫过。子女都是父母自身养育的,父母人老后心里仍在为子女操心筹划。

【原文】

又说偈曰:真诚一片结成慈,全无半点饰虚时。慈中栽养灵根大,生生不已自无涯。

【译文】

又说偈道:一片真诚结成慈爱心,完全没有半点矫饰虚伪。慈爱中养育子女聪慧成长,生生不已没有尽头。

【原文】

灵慈神咒①:佛菩萨菩提心②,大罗会上陀罗尼③,一切救苦难,无过我亲心。圣主仁君,救济生灵,不忍一匹之不生,无如爱子心,靡所不至诚。推极仁惠者,孰能逾二人。

【注释】

①神咒:即陀罗尼。为神秘的咒语,故名神咒。原文中有多处类似的咒语。

②菩提心: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的心即菩提心。新译为觉,求正觉的心即菩提心。

③陀罗尼:又称陀罗那,陀邻尼。译作持,总持,能持能遮。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的力用。讲演武艺

【译文】

灵慈神咒:佛菩萨的菩提心,大罗会上的陀罗尼,一切 救苦救难 的菩萨,都不会超越我父母的爱心。圣明仁慈的君主,救济生灵,不忍心一个生物不能生长,这都不如父母的爱子之心,父母的爱子之心,没有不出于至诚之心的。就是推究极为仁慈惠爱的人,谁也不能够超越父母二人的爱心。

【评析】

育子,即生养子女。本章从天地生养万物说起,以阐明万物有赖于天地的滋养,子女有赖于父母的孕育,以此省示世人应当知道感恩尽孝。着重论述了父母生育子女的辛苦,父母对子女 无微不至 的守护,以及父母对子女各项事情的费心筹划。无论贫富贵贱,父母爱护子女的真切情感都是一样的。世间万般情爱皆无法与父母对子女的至诚亲情相媲美。,

体亲章第二

【原文】

真君曰:前章所言,不止育子,直将子心,亲曲体之。凡为人子,当以二亲,体我心者,还体亲心。体我此身,骨禀父生,肉禀母成。一肤一发,或有毁伤,亲心隐痛,子心何安?心为身主,太和①蕴毓,父兮所化,母兮所育。一有不孝,失亲本来。

【注释】

①太和:太,为极至之义;和,即和谐。

【译文】

真君说:前章所言,不只是讲养育子女,还有父母细微周到地体谅子女的心思。凡是作为子女的,应当以父母体谅自己的心情来体谅父母。体察我的身体,骨是秉受自父母的精血而化生,肉是秉承自父母的精血而生成。即使是一块皮肤,一根毛发,如果有所毁伤,父母心中都会隐隐作痛,那么子女又如何能够心安呢?心是身体的主宰,主宰天地的太和之气蕴藏其中。人身是父亲精血所化生,母亲精血所孕育的。子女一旦有不孝的行为,就失去了禀自父母的本性。

【原文】

孝先百行,根从心起,定省温凊①,时以敬将。每作一事,思以慰亲;每发一言,思以告亲。入承亲颜,亲欢我顺,亲愁我解;出必告亲,恐有恶行,以祸亲身;归必省亲②,恐有恶声,以拂亲心。力行戒慝③,随时加惕,口业④不干,身业⑤不作。恐有意业⑥,欺亲欺身;恐有心业⑦,累身累亲。

【注释】

①定省温凊(qìnɡ):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孝道。侍奉父母要晚上服侍就寝,早晨及时问安,冬天温被,夏日扇凉。

②省亲:探望父母或其他尊长亲属。

③慝(tè):邪恶,恶念。《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吏无苛政,民无怀慝。”

④口业:又名语业,即由口而说的一切善恶言语。业为造作之义,有善有恶,若妄语、离间语、恶语、绮语等为口恶业。

⑤身业:身之所作,如杀生、偷盗、邪淫、酗酒等事。

⑥意业:意之所思,如贪、嗔、痴等动念。

⑦心业:心思所造作的业。

【译文】

孝顺优先于其他品行,根起于人心中。侍奉父母要晚上服侍就寝,早晨及时问安,冬天温被,夏日扇凉,时刻恭敬服侍。每做一件事,都要想着慰藉父母;每说一句话,都要想着告知父母。入则侍奉父母,父母的欢乐我来顺承分享,父母的忧愁由我来化解;外出必定告知父母,恐怕有恶行,以连累父母;归来后必定要探望父母,恐怕家人有 恶言恶语 ,不顺父母的心意。尽力做到戒除恶念,随时提高警惕,不造口业,不作身业。恐怕有意业,欺骗自己,欺骗父母;恐怕有心业,牵累自身,拖累父母。

【原文】

我有手足,父母一体。异母兄弟,总属天伦,恐有参商①,残亲支体。叔伯同根,宗族一家,恐有乖戾②,伤亲骨肉。祖曾上人,恐失奉事,悖亲孝思。子孙后裔,恐失字育,断亲嗣脉;恐失教训,败亲家规。子侄世系,恐失敦睦③,贻亲庭衅④。我夫我妇,子媳之职,恐失和敬,致亲不安。我有姻娅⑤,属亲至戚,恐失夙好⑥,致亲不宁。上而有君,为亲所主⑦,恐有不忠,致亲以逆;下而民物,与亲并育,恐有不恤,损亲之福,外而友朋,为亲之辅,恐有不信,绝亲友道。师为我法,即为亲箴⑧,事恐失贤,以违亲训;匪人壬人⑨,亲之所远,交恐不择,以累亲志。仰而天高,帝位乎上。日月星斗,亲所敬畏。恐有冒渎,妄干天怒,致重亲辜;俯而地厚,群生资始⑩,亲所奉履,恐有亵侮,业积暴殄,致延亲祸;中而神祗,司我亲命。恐有过犯,致减亲纪。 一举一动 ,总期归善,以成亲德。

【注释】

①参(shēn)商:参星和商星,参星在西,商星在东,此出彼没,永不相见。

②乖戾:不和。《后汉书·范升传》:“各有所执,乖戾分争。”

③敦睦:亲厚和睦。李适《重阳日中外同欢以诗言志》:“至化自敦睦,佳辰宜宴胥。”

④衅(xìn):嫌隙;争端。

⑤姻娅:亲家和连襟,泛指姻亲。韩愈《县斋有怀》:“名声荷朋友,援引乏姻娅。”

⑥夙好:老交情。

⑦所主:所寄居的主人。《孟子·万章上》:“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臣,以其所主。”

⑧箴:规劝,告诫。

⑨壬人:奸人,佞人。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⑩资始:借以发生、开始。《易·乾》:“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亵侮:轻慢侮弄。暴殄(tiǎn):指任意浪费糟蹋,不知爱惜。殓,灭绝。神祗(qí):泛指神。神,指天神;祗,指地神。

【译文】

我有兄弟,父母都一样相待。异母兄弟,总属天然的亲伦关系,恐怕有不和睦的情况发生,这样就如同伤害父母的肢体。叔伯兄弟,整个宗族都是一家,恐怕有不和的情况,这样会伤害父母的至亲。对于祖辈先人,恐怕有失侍奉,有悖父母孝亲之思。子孙后代,恐怕有失生育,断绝父母的后代血脉;恐怕有失教育,败坏父母的家规。子侄后辈,恐怕有失和睦,致使父母所建立的家庭生起祸端。夫妇二人要尽到为子为媳的职责,要和气逊顺,恐怕有失和顺恭敬,致使父母不安宁。我有姻亲,属于最亲近的亲属,恐怕失去老交情,使父母不安宁。向上则有君主,是父母所事奉的主宰者,恐怕有所不忠,致使父母获叛逆之罪;向下有民众万物,与父母共同生育于天地之间,恐怕对其有失怜悯,损害双亲的幸福。外面有朋友,是父母的辅助者,恐怕有失信用,断绝父母与朋友交往的准则和道义。老师是我效法的对象,老师的劝诫即是父母的劝诫,事奉老师恐怕有失贤德,违背父母的训导。行为不端和巧言谄媚的人,是父母所远离的,恐怕自己交友不慎,而连累了父母的心志。仰望则见天之高远,天帝位在其上,日月星斗,是父母所敬畏的,恐怕有所冒犯亵渎,轻易地触犯天怒,以致增加父母的罪过。俯察则见地之厚重,众生借此以生长发育,是父母所敬奉的,恐怕有所亵渎轻慢,恶业累积,损害浪费毫不顾惜,致使灾祸蔓延及父母。中间有天神地祗,主掌父母的生死,恐怕自己有过错,致使父母的阳寿减少。一举一动,都期望归于善,以成全父母的德行。

【原文】

我亲有善,身顺其美。救人之难,即是亲救;济人之急,即是亲济;悯人之孤,即是亲悯;容人之过,即是亲容。种种不一,体亲至意。亲或有过,委曲进谏,俟其必改。以善规亲,犹承以养,养必兼善,方得为子。人各有亲,曷不怀思。

【译文】

父母有善行,我要承顺他们的美德。救人于危难,也就好比是双亲施救;救济别人于危急之时,也就是双亲救济;怜悯别人的孤苦,也就是双亲怜悯;宽容别人的过错,也就是双亲宽容。各种不同情况,都要体察双亲的心意。双亲如果有过错,就要委婉地提出意见,直到改正为止。用善规劝双亲,就好比承担起赡养的责任。赡养父母,同时一定要以善来劝谏,这才是为人子所应当做的。人们各自都有父母,怎么能不挂怀思念?

【原文】

父母在日,寿不过百,惟德之长,垂裕弥遐①。是以至孝,亲在一日,得养一日。堂上②皆存,膝下③完聚,人生最乐。惜此光阴,诚不易得。玉食三殽④,勺水一菽⑤,各尽其欢⑥。加餐⑦则喜,减膳⑧则惧。贫富丰啬,敬无二心。愿亲常安,恐体失和。疾病休戚⑨,常系子心。一当有恙,能不滋虞。药必先尝, 衣不解带 ,服劳侍寝。愈则徐调,食不轻进,相其所宜。倘或不痊,延医询卜。酒不沾唇,至心祷祝。殚厥念力⑩,以求必痊。终天之日,饮食不甘,哭泣失音。衣衾棺椁,多方自尽。三年哀痛,晨昏设荐。佳茔厚穴,安置垄丘。礼送归祠,亲魂有托。庙享墓祭,四时以妥。去亲日远,追思常在。形容面目,若闻若睹。动息语默,寻声觅迹,中心勿忘。抱慕如存,生死同情,幽明一理。孝道由基,大经斯彰。嗟尔人子,纵能如是,体之亲心,未及万一。

【注释】

①垂裕:为后人留下业绩或名声。遐:音xiá,远。

②堂上:指父母。也称高堂。

③膝下:指人在幼年时,常依于父母膝旁,言父母对幼孩之亲爱。后用以借指父母。

④玉食三殽:玉食,指精美的饮食。殽,通“肴”。专指荤菜,即有肉的菜肴。

⑤菽(shū):豆;豆类。豆和水,指清贫人家供养父母的饮食。陆游《湖堤暮归》:“俗孝家家供菽水。”

⑥尽其欢:即指孝养父母尊长,极意承欢。语出《礼记·檀弓下》:“ 啜菽饮水 ,尽其欢,斯之谓孝。”孔颖达疏:“谓使亲尽其欢乐。”

⑦加餐:多进饮食。

⑧减膳:减少肴馔。是古代帝王遇到天灾变异时自责的一种表示。肴馔,即丰盛的饭菜。

⑨休戚:喜乐和忧虑;亦指有利的和不利的遭遇。休,喜悦,欢乐;戚,悲哀,忧愁。

⑩念力:佛教所说的专念之力,即意念的力量。衣衾棺椁(ɡuǒ):衣衾,装殓死者的衣被。棺椁,礼所规定的葬具。装尸之器为棺,围棺之器为椁。棺,是棺材;椁,外棺,是棺外的套棺。荐:古代祭祀宗庙时奉献祭品叫“荐”,其礼稍逊于祭。《礼记·王制》:“大夫士宗庙之祭,有田则祭,无田则荐。庶人春荐韭,夏荐麦,秋荐黍,冬荐稻。”茔(yínɡ):坟墓,坟地。垄丘:坟墓。冢形象丘垄,故名。指墓葬的外部。大经:常道,常规。

【译文】

父母在世,长寿也不过百岁,唯有功德之人,才能声名久远。所以“至孝”,就是父母在世一天,就要赡养一天。父母都健在,子女依聚在父母身边,这才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应当珍惜这段时光,因为这实在是太难得了。不管是富贵人家多个荤菜美食的美味佳肴,还是贫贱人家一勺水、一盘豆食的 粗茶淡饭 ,都能让各自父母尽其欢心。子女见父母多进饮食就高兴,见父母减少膳食就担心。不管是贫贱富贵,或者是丰裕贫困,孝敬父母的心意都没有改变。希望父母永远安康,恐怕父母身体有病痛。父母的疾病和喜忧,常常牵动子女的心。一旦父母身体有病,怎能不心生担忧?喂父母的药,要自己先尝味道的甘苦,衣不解带,辛勤侍奉,服侍父母休息。父母病好之后,要慢慢调养,食物不要乱吃,要弄清其是否适宜父母食用。如果不能痊愈,就要请医问药,占卜吉凶。滴酒不沾,诚心为父母祈祷。 竭尽心力 ,以便祈求父母痊愈。父母逝世的时候,饮食不贪求美味,痛哭以至于失声。寿衣、被褥、棺椁,都要多方设法,尽力筹备。哀痛地服丧三年,早晚都要陈设祭品。选择好的陵园,墓地建筑得坚固厚实。把遗体礼送往墓地,把精魂迎回祠堂,父母的灵魂就有了皈依。宗庙供奉,墓前祭祀,四季完备。父母离开时间久了,时常追思怀念。父母的形体容貌,就如同自己听到见到一样。于是就会常常停下行动,停止说话,顺着声音寻找父母的踪迹,心中时刻不忘。心怀敬慕,如同父母健在一样;不管生死,都同此心,不管在阴间或阳间,都是同一个道理。孝道从此根本上去做,则孝道人伦就会彰显。子女即使能够如此,体恤双亲之心,还是不及父母的万分之一。

【原文】

偈曰:幼而得亲全,安乐不之晓。设无双亲在,饥寒难自保。遭此伶仃苦①,方思亲在好。

【注释】

①伶仃:孤苦无依靠。陆游《幽居遣怀》:“斜阳孤影叹伶仃,横案乌藤坐草亭。”

【译文】

偈说:幼小时父母双全,不知道安宁快乐。假如双亲不在, 饥寒交迫 ,生命难以自保。只有遭受了孤独无依之苦,才想念双亲健在的好处。

【原文】

又说偈曰:嬉嬉怀抱中,惟知依二亲。何至长大后,渐失尔天真。我亲既生我,我全不能孝。云何我养儿,我又恤之深。反观觉愧悔,方知父母恩。

【译文】

又有偈说:在父母怀抱中玩耍,只知道依恋双亲。为什么长大后,渐渐丧失了天真?我的父母既然生育了我,我却完全不能尽孝。为什么我养育子女时,我又对他们怜恤至深?回头反省,感觉到惭愧后悔,这才知道父母的恩情有多大。

【原文】

又说偈曰:室家①是亲成,岂是离亲地。莫道风光好,遂把亲欢易。贫贱是前因,岂是父母遗。生不托亲体,我并无人身。莫怨生我苦,修来自有畀。富贵是亲培,岂是骄亲具。亲若不教我,何有富贵遇。报本正在此,赤怛安可替。最易忘亲处,尤宜加省惕。

【注释】

①室家:夫妇。《诗·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译文】

又有偈说:我们夫妇家庭是父母促成的,并不是作为远离双亲的地方。不要因为外边风景好,而把对父母的喜爱改变。贫贱缘于前世的因由,不是父母遗留的。我的出生如果不依托父母的身体,也就没有我的生命。不要抱怨出生在贫苦人家,只要努力修行,就能得到回报。富贵出于父母的栽培,并不是向父母炫耀的工具。父母如果不教导我,我怎么会有富贵际遇。报答父母的根本正在这里,赤诚之心没什么能够代替。最容易忘却父母的地方,更加要警省谨慎。

【原文】

真君曰:子在怀抱,啼笑嬉戏,俱关亲心,实惟真挚。为人子者,能如是否?试一念之,何能暂释。父母强健,能嬉能笑,能饮能食,子所幸见。父母渐衰,嬉笑饮食,未必如常,子心所惕。责我不楚①,怜亲力弱。嗔我声微,怜亲气怯。愈加安养,勿致暂劳。父母逝世,苦无嬉笑,及我颜色,苦无怒詈②,及我身受。纵有厚禄,亲不能食;纵有锦帛,亲不能被。生不尽欢,追思何及。逝者念子,存者念亲。祭享悠远,隔不相见。思一慰之,悲哀无地,言念③斯苦,实难为子。

【注释】

①楚:痛苦。

②詈(lì):骂;责骂。

③言念:想念。

【译文】

真君说:在父母怀抱中的幼儿,哭笑玩耍,都关系着父母的心,这完全出于真挚的情感。作为子女的,能够如此吗?试着想想父母的爱子之心,怎么能够将父母放得下一刻?父母身体强壮健康,能玩能笑,能吃能喝,子女能够见到这些就很喜欢。父母渐渐衰老,玩乐饮食,不见得同平常一样,子女心里应该有所警惕。父母责打我不疼,知道父母力气已经衰弱,父母骂我时的声音微弱,知道父母的气息不足。更要安息休养,不要使其有一点劳累。父母逝世,苦于没有父母的嬉笑,能够使我 喜笑颜开 ;苦于没有父母的怒骂,能让我身受。即使我有丰厚的俸禄,父母也不能吃;即使我有锦帛,父母也不能穿用。不能让父母生前尽欢,追念怎么会来得及呢?死去的父母还心系子女,在世的子女还在思念父母。只能遥遥供奉祭祀,幽明分隔不能相见。想着告慰父母,却悲痛哀切无处可寻。想念非常痛苦,作为子女也实在是难。

【原文】

乃说偈曰:亲昔养儿日,岂比强壮年。我方学语处,亲疑我啼也。我方跬步①时,亲疑我蹶②也。我方吚唔处,亲疑我疾也。我方思食处,亲知我饥也。我方思衣处,亲知我寒也。安得本斯志,体恤在亲先。亲今且垂暮,亦岂强壮比。欲将饲我者,奉亲膳食时。欲将褓我者,侍亲寝息时。欲将顾我者,扶亲衰老时。欲将育我者,事亲终天时。何者我曾尽,全然不之觉。生我何为者,能不中自怍③。

【注释】

①跬(kuǐ)步:古时称人行走,跨出一只脚为跬,犹今之半步,左右两足均跨一次称步。

②蹶:仆;跌倒。

③怍(zuò):惭;惭愧。

【译文】

于是说偈道:以前父母抚养幼小的我,怎么能与现在正值强壮的我相比?我刚开始学说话,父母怕我是否在啼哭。我刚开始迈步时,父母怕我是否要跌倒。我刚开始发出咿呀之声时,父母怕我是否患病了。我刚想要吃东西,父母就知道我是饿了。我刚想要加衣服,父母就知道我是冷了。怎么能不以父母的情感为本,首先体恤父母。父母如今已经垂垂老矣,怎能再与强壮时相比?就像父母喂养我那样,事奉父母的饮食。就像父母照顾我,将我包裹在襁褓中一样,事奉父母就寝休息。就像父母照顾我那样,搀扶衰老时的父母。就像父母抚育我那样,事奉父母去世。这些我哪样曾经尽力做过?我完全不知觉。父母生我是为了什么,怎么不自我惭愧?

【原文】

孝子明心宝咒:以此未及万一心,时时处处体亲心。当思爱养恩勤大,每想怀耽①乳哺深。日在生成俯仰中,覆载②风光父母仁。何殊群物向春晖③,切切终身抱至诚。太子灌顶

【注释】

①怀耽:怀胎。

②覆载:庇养包容。

③春晖:春天的阳光。比喻父母的恩惠。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

孝子明心宝咒:以此未及父母万分之一的心思,时时处处体恤父母的心意。应当想到父母爱护养育我的恩情非常大,经常想到父母孕育乳哺我的深情。每日都生长在天地之中,覆载着风光和父母的仁爱。这与万物向往春天的阳光一样,没有什么不同,切记终生都要怀抱至诚之心。

【评析】

体亲,即体恤父母。子女应当用心体恤父母,尤其应当体贴父母的心思,言行举止都要符合父母的心意,让父母欢心。同时,如果父母有过,作为子女的也应该劝导父母改过行善。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日子,生尽其养,及时尽孝;死则安葬,追思常存。

辨孝章第三

【原文】

真君曰:吾今阐教,以示大众。亲存不养,亲殁①不葬,亲祚②不延。无故溺女,无故杀儿。父母客亡,骸骨不收,为大不孝。养亲口体,未足为孝;养亲心志,方为至孝。生不能养,殁虽尽孝,未足为孝;生既能养,殁亦尽孝,方为至孝。生我之母,我固当孝;后母庶母③,我亦当孝。母或过黜,母或载④嫁,生我劳苦,亦不可负。生而孤苦,恩育父母,且不可忘,何况生我。同母兄弟,我固当爱;前母⑤兄弟,我亦当爱。同气⑥姊妹,我固当和,连枝妯娌⑦,我亦当和。我生之子,我固当恃;前室⑧遗子,我亦当恃。众善家修,无不孝推。如是尽孝,始克为孝。始知百行,惟孝为源。

【注释】

①殁(mò):寿终;死亡。

②祚(zuò):福。

③庶母:父之妾称为庶母。

④载:再;重。

⑤前母:继室所生的子女对父亲前妻的称呼。

⑥同气:有血缘关系的亲属。

⑦妯娌(zhóu lǐ):兄弟们的妻子的合称。

⑧前室:前妻。

【译文】

真君说:我今天阐明教法,以告知众人。父母在世时,不对其赡养;父母去世后,不将其安葬,父母的福泽就不会延长。无故溺死女婴,无故杀死儿子。父母 客死他乡 ,不去收埋骸骨,这些都是最大的不孝。只是奉养父母的衣食,还不算是孝敬;只有能够体恤父母的心思,促成父母的志愿,才算是最大的孝敬。父母在世时,不能尽到赡养的责任,待去世后虽然尽孝,但不足以算是孝敬;既能在父母在世时,尽到赡养的责任,又能在父母去世后尽孝,这才算是“至孝”。我的生母,我固然应当尽孝;后母庶母,我也应该尽孝道。我的母亲或许因过失而被父亲休掉,或者改嫁,但母亲生育我的劳苦,也是不可以背弃的。幼年就失去父母而 孤苦伶仃 ,恩爱养育我的养父母,都不可忘记,何况是亲生父母。同母兄弟,我固然应当友爱;前母所生兄弟,我也应当友爱。亲生姐妹,我固然应当和敬,对于妯娌,我也应当和敬。我的亲生子女,我固然保爱;前妻所生的子女,我也应当保爱。一切善行,家人一起 身体力行 ,无不是由此孝心推及而来。按照这个样子来尽孝,才能够真正为孝。于是开始知道百般品行,孝才是源头。

【原文】

我孝父母,不敬叔伯,不敬祖曾,于孝有亏。我孝父母,不爱子孙,不敦①宗族,于孝有亏。我孝父母,不和姻娅②,不睦乡党③,于孝有亏。我孝父母,不忠君上,不信师友,于孝有亏。我孝父母,不爱人民,不恤物命,于孝有亏。我孝父母,不敬天地,不敬三光④,不敬神祗,于孝有亏。我孝父母,不敬圣贤,不远邪佞⑤,于孝有亏。我孝父母,财色妄贪,不顾性命,知过不改,见善不为,于孝有亏。淫毒妇女,破人名节,于孝有亏。力全名节,于孝更大。奉行⑥诸善,不孝吾亲,终为小善;奉行诸善,能孝我亲,是为至善。孝之为道,本乎自然,无俟勉强。不学而能,随行而达。读书明理,因心率爱,因心率敬,于孝自全。愚氓愚俗,不雕不琢,无乖⑦无戾,孝理自在。苟具灵根⑧,知爱率爱,知敬率敬,于孝可推。孝庭子容,孝阃妇仪⑨。孝男端方⑩,孝女静贞。孝男温恭,孝女顺柔。孝子诚悫,孝妇明洁。孝子开先,孝孙承后。孝治一身,一身斯立;孝治一家,一家斯顺;孝治一国,一国斯仁;孝治天下,天下斯升;孝事天地,天地斯成。通于上下,无分贵贱。

【注释】

①敦:敦睦,互相友好和睦。

②姻娅:亲家和连襟,泛指姻亲。

③乡党:泛指乡里、家乡。

④三光:指日、月、星。

⑤邪佞:奸邪小人。

⑥奉行:履行。

⑦乖:违背;不和谐;不协调。

⑧灵根:灵性之根。

⑨阃(kǔn):官里的道路,借指行孝的途径。妇仪:妇女的容德规范。

⑩端方:正直;端庄。静贞:娴静贞洁。温恭:温和恭敬。《尚书·舜典》:“溶哲文明,温恭允塞。”悫(què):诚实。明洁:清白;高洁。升:即升平。太平的意思。

【译文】

我孝敬父母,不敬爱叔伯,不敬爱祖先,有损孝德。我孝敬父母,不爱子孙,不敦睦宗族,有损孝德。我孝敬父母,不和爱姻亲,不与乡邻和睦,有损孝德。我孝敬父母,不效忠君上,对师友不讲信用,有损孝德。我孝敬父母,不爱人民百姓,不怜恤万物的生命,有损孝德。我孝敬父母,不礼敬天地,不礼敬日月星辰三光,不礼敬天地神明,有损孝德。我孝敬父母,不敬奉圣贤,不远离恶人,有损孝德。我孝敬父母,非分地贪求财色,不顾性命,知道过错而不悔改,见有善行可为而不去做,有损孝德。奸淫毒害妇女,破坏人家的名声和节操,有损孝德。极力成全别人的名节,这算是大的孝行。虽能奉行各种善行,但不孝敬父母,终究只是小善;奉行各种善行,而又能够孝敬父母,这才称得上是“至善”。为孝之道,本于人心自然本性,没有一点勉强。不通过学习就能实行,随着自己的良心去做, 所作所为 自然就合乎孝道。读书明白了道理,用良心统率爱,用良心统率敬,自然就能够使孝圆满。愚夫俗子,不经过雕琢,没有不和暴戾之气,自然合乎孝道。假使他们具有了灵明的根性,知道用爱心来统率爱,知道用敬心来统率敬,这样,孝行就可以推行于外了。想知道在父母之前的孝敬,看儿子的容颜,就可以知道;想知道闺中女子的孝行,看妇女的容德威仪,就可以知道。孝子的行为端重大方,孝女文静贞洁。孝子温良恭敬,孝女顺从柔和。孝子行事诚恳,孝妇持身清洁。孝子率先行孝,就必定会有孝孙继承孝行。通过尽孝来修身,一身的品行就可以立正;通过尽孝来治家,全家就会和顺;通过尽孝来治国,国家就会充满仁爱;通过尽孝来治理天下,天下就会升平;通过尽孝来事奉天地,天地就会太平。孝道可以通达于天地,不分贵贱,都要尽孝。

【原文】

偈曰:世上伤恩总为财,诚比诸务尤为急。相通相让兄和弟,父母心欢家道吉。财生民命如哺儿,禄奉君享如养亲。本之慈孝为源流①,国阜人安万物熙②。

【注释】

①源流:事物的本末。

②阜:丰富;富有。熙:兴盛。

【译文】

偈说:世上恩情的伤害总是由于金钱的缘故,这比其他各种事务尤为关键。兄弟之间应该相互通融,相互谦让,父母心里欢喜而家境也会吉祥。用钱财养育人民的生命就如哺乳幼儿,做高官事奉国君就如同赡养双亲一般。总之以慈爱孝道为源流,就会国家强盛,人民 安居乐业 ,万物万事光明兴盛。

【原文】

又说偈曰:子赖亲安享①,不思尽孝易。若或罹②困苦,方知尽孝难。难易虽不同,承顺③是一般。

【注释】

①安享:安然享用。

②罹:遭受困难或不幸。

③承顺:敬奉恭顺。

【译文】

又说偈道:子女因为依赖父母而得以安享,而不想着尽孝是否容易。只有遭受了困苦,才会知道尽孝的困难,难和易虽然不相同,但敬奉恭顺父母却并没有不同。

【原文】

又说偈曰:今为辨孝者,辨自夫妇始。孝子赖贤助,相厥内以治。后惟尽其孝,君得成其绪。妇惟尽其孝,夫得成其家。同气因之协,安亲无他意。自古贤淑妻,动即为夫规。上克①承姑顺,下克抚媳慈。从来嫉悍妇②,动即为所惑。承姑必不顺,抚媳必不慈。惟尽为妻道,方可为人媳;惟尽为媳职,方可为人姑。身有为媳时,亦有为姑日。我用身为法,后人无不格。嫔妃与媵妾③,致孝以安命。妇德成夫行,化从阃④中式。所系重且大,淑训⑤安可越。

【注释】

①克:能够。

②悍妇:泼妇;凶悍之妻。

③媵(yìnɡ)妾:陪嫁之侍妾。

④阃(kǔn):门槛,内室,借指妇女的道德规范。

⑤淑训:指对女子的教育。

【译文】

又说偈道:今天我分辨什么是孝,是从夫妇关系开始着手的。孝子有赖贤惠妻子的帮助,互相帮助就能够使家庭得到治理。做皇后的唯有尽孝,做皇帝的才能继承好先皇传下的事业。做妻子的唯有尽孝,丈夫才能把家治理好。夫妻因为孝才能同气相协,安养双亲也并无别的心思。自古以来贤惠善良的妻子,其行动能成为丈夫规范。对上能够顺承婆婆的欢心,对下能够安抚慈爱媳妇。而自古以来嫉妒心强、生性泼悍的媳妇,其丈夫的行动就会被她所迷惑,不能够顺承婆婆的心意,对媳妇亦不能安抚慈爱。唯有尽力按照做妻子的规范行事,才可以做人家的媳妇;唯有尽力履行做媳妇的职责,方才可以做人家的婆婆。既有做媳妇的时候,也有做婆婆的时候。只要自己能够 以身作则 ,自己的后人才有行为的标准。作嫔妃的和作侍妾的,只有行孝才能 安身立命 。妻子的德行能够促成丈夫的品行,一切都是从内室行为标准而来。牵涉关系重大,怎么可以轻越做女人的训条。

【原文】

又说偈曰:辨之以其心,毋使有不安。辨之以其行,毋使有或偏。辨之以其时,毋使有或迁。辨之以其伦,毋使有或间。大小各自尽,内外罔所愆①。诚伪在微茫,省惕当所先。

【注释】

①愆(qiān):罪过,过失。

【译文】

又说偈道:从心来辨别孝,千万不能使其心有所不安分。从行为辨别孝,千万不能使行为有所偏颇。从时间来辨别孝,千万不要使其孝行有所改变。从伦常之理来辨别孝,千万不要使其孝行错乱。 男女老少 各自尽孝,家里家外都无过失。真诚和虚伪只在微茫之间,在行动之前应当反省警惕。

【原文】

又说偈曰:亲怀为己怀,至性实绵绵,即是佛菩萨,即是大罗仙。

【译文】

又说偈道:以双亲的情怀为自己的情怀,最真诚的本性实在是 绵绵不绝 ,这就是佛、菩萨,这就是成道的大罗仙。五欲娱乐

【原文】

纯孝阐微咒:万般切己应为事,俱从一孝参观到。胸中认得真分晓,孝上行来总是道。

【译文】

纯孝阐微咒:万种关系自己的应当做的事,全都可以由孝来观察到。只要认清了它真正的道理,本于孝道而行动,就一定会合乎道。

【评析】

辨孝,辨析孝与不孝。本章罗列孝与不孝的各种行为,以辨明何为行孝,如何尽孝。百行孝为先,以孝为安身立命的根本,与亲朋师友的相处之道,都可以由孝道推演而来。如果孝道盛行,就能够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

守身章第四

【原文】

真君曰:所谓孝子,欲体亲心,当先立身①。立身之基,贵审其守。无身之始,身于何始?有身之后,身于何育?有挟俱来,不可或昧,当思在我。设处亲身,爱子之身,胜于己身。菩菩乳哺,望其萌芽,冀其成材。寸节肢体,日渐栽培。何一非亲,身自劳苦,得有此身。亲爱我身,如是之切。保此亲身,岂不重大?守此亲身,尤当倍笃。遵规合矩,如前所为。矜骄不形②,淫佚③不生,嗜欲必节。父母之前,声不高厉,气不粗暴④;神色温静,举止持祥。习久自然。身有光明,九灵⑤三精,保其吉庆;三尸诸厌⑥,亦化为善。凡有希求,悉称其愿。兢兢⑦终身,保此亲体,无亏而归,是谓守身。苟失其守,块然⑧躯壳,有负父母,生而犹死。

【注释】

①立身:安身处世, 立身处世 

②不形:不显露。

③淫佚:纵欲放荡。

④粗暴:粗鲁暴躁。

⑤九灵:指身中的九位神灵。

⑥三尸:亦称“三虫”、“三彭”。道教认为,人体内有三条虫,或称“三尸神”。

⑦兢兢:谨慎小心的样子。

⑧块然:木然无知貌。

【译文】

真君说:所谓孝子,要想体恤双亲的心志,首先应当立身处世。立身的基始,最为重要的是要慎重自己的操守。没有人身的初始之时,我的身体是从何处而来的呢?有了人身之后,身体又是怎么得以抚育的呢?我有从出生挟持同来的良心,此心不可暗昧,我应当仔细想想。以父母的立场 设身处地 地想想,父母怜爱子女的身体,胜过爱护自己的身体。艰难地哺乳,期望他渐渐成长,希冀他能够成为有用的人。一寸一节肢体,日渐栽育培养。哪一点不是靠双亲勤劳保护,才得以有了我的存在?父母爱我此身,是如此的关切,好好保护此身,怎能不关系重大?守持好双亲给我的身体,尤其应当加倍地坚定。遵守规则符合规范,效法前人的行为。骄横傲慢之貌不显,淫欲放荡之心不生,节制自己的不良嗜好和欲望。在父母面前,声音不要太高,气息不要粗大;神色温柔娴静,行动举止舒缓。坚持久了就成为自然的事情。这样,身体就有光明,九灵三精等神就会保佑你吉祥;而三尸等邪神,也会化恶为善。凡有希望得到的东西,都会称心如愿。众生都 小心谨慎 ,保护好双亲给我的身体,没有一点亏损而返归原初,这就是守身。如果不能持受,徒具躯壳,就会辜负父母,虽生犹死。

【原文】

抑知人生,体相完备,即有其神,每日在身,各有处所。一身运动,皆神所周。神在脏腑,欲不可纵;神在四肢,刑不可受。纵欲犯刑,非伤即死。凡有身者,所当守护。守真①为上;守心次之;守形②为下。愚夫匹妇③, 无所作为 ,亦足保身。何尔聪明,奸伪妄作,昧性忘身,沉溺欲海④,全不省悟。大罗天神,观见斯苦,发大慈悲,降生圣人,以时救度⑤。惟兹圣人,躬先率孝。加检必谨,加恤必至。不忍斯人,堕厥亲身。一切栽持,遂其所守。种种孝顺,当身⑥体物。体在一身,化在众生。畀兹凡有,同归于道。身居不动,肆应⑦常普。如是守身,是为大孝。

【注释】

①守真:保持真元精气;保持本性。

②守形:专注于形体。

③匹妇:古代指平民妇女。

④欲海:爱欲之深广譬如海。比喻贪欲或情欲的深广。

⑤救度:救助众生出尘俗,使脱离苦难。

⑥当身:自身,本人。

⑦肆应:指善于应付各种事情。

【译文】

哪里会懂得人生,形体相貌完备,就会有神,它每天都在人身中,身体各部位都是它的处所。整个身体的运动,都是由神主宰。神存在于 五脏六腑 ,不可以纵欲;神存在于四肢,不可以受到刑罚。放纵欲望,触犯刑律,非死即伤。凡是有身体的人,都应当守护。保守真性是最上乘的,守持良心次之,保守形体最次。一般的平民百姓,没有什么作为,也可以做到保身。为什么你这么聪明,却去做奸妄之事,蒙昧心性,忘了自身,沉溺于欲海,却全然不知醒悟?天帝神仙看到这些,发大慈悲心,降生圣人,以便能够随时救度世人。只有这样的圣人,亲自率先躬行孝道。谨慎加倍地检察自己,加倍地爱恤自身。不忍心看到世人,将父母给予他们的身体堕落毁坏。一切栽培扶植,无非帮助他们实现保守身体的目的。种种孝顺的行为,当以自身体恤万物。体道虽是圣人一人,却能够感化众生。将此道理授给所有有身体的人,使其同归于孝道。守身不动,而又能广泛地应接事物,如此守身,那才是大孝。

【原文】

即说偈曰:亲视子身重,常视己身轻。人何反负己,损身背吾亲。莫将至性①躯,看作血肉形。今生受用者,夙世②具灵根。

【注释】

①至性:指天赋的卓绝的品性。

②夙世:前世。佛教所指的已过去的一生。

【译文】

即说偈道:双亲非常看重子女的身体,常常将自己的身体看轻。人们为什么反而背叛自己,损坏自身而违背父母?不要将充满灵性的身躯,看作是血肉形体。今生之所以能够享受一切,是因为前世所造就的灵根。

【原文】

又说偈曰:一切本来相,受之自父母。谓身即亲身,人犹不之悟。谓亲即身是,重大不可误。完厥惺惺①体,尽我所当务②。无量大道身,圆满随处足。

【注释】

①惺惺:聪明,机灵。

②当务:当前应作之要务。

【译文】

又说偈道:一切本来体相,从父母那里禀受而来。说自己身体即是双亲的身体,人们仍然不能明白这个道理。所谓父母即是自身,此理重大不可有误。保全这个聪明的躯体,完成我当前应作的要务。成就无量大道身,随处都圆满充足。

【原文】

又说偈曰:同此亲禀受,一般形体具。善哉孝子身,超出浮尘世。以兹不磨守,保炼中和气①。真培金液②形,元养玉符体。广大不可限,生初岂有异。空声警策

【注释】

①中和气:指元气。

②金液:指金液还丹之气,遍运四体,与道合真。

【译文】

又说偈道:每个人的形体都是秉承自父母,形体具备。好啊,孝子的身体,能够超越尘世。不磨灭自己的对身心的保养守护,保持炼养和谐的元气。以真气培养 长生不死 的身体,以元气涵养神仙体身。广大 不可限量 ,有生之后的形体与原初的本性没有差异。

【原文】

孝子金身咒:惟此光明孝子身,果是金刚不坏身①。化成即在当身内,现出千千万亿身。

【注释】

①金刚不坏身:指修成正果的法身,不老不坏,万劫长存。

【译文】

孝子金身咒:唯有这个光明的孝子身,果真是金刚不坏身。一旦修化成就,即在自己身内显现千千万亿个化身。

【评析】

守身,即保守其身,包括护持身体和涵养心性。人们应当节制欲望,保持身体平和,行仁处义,以不负父母的生育之恩。

教孝章第五

【原文】

真君曰:孝自性具,教为后起。世多不孝,皆因习移。意既罔觉①,智又误用。圣人在上,惟教为急。教之之责,重在师傅,尤当慎择。贤良之师,化恶为善;不贤之师,变善为恶。师而不教,过且有归;教饭王应梦之不善,其罪尤大。不贤之师,导之匪僻②,引之邪佞,养成不肖,流为凶顽③,越礼④犯纪,妄作无忌。虽欲救之,急难格化。如是为教,罪实非轻。

【注释】

①意:清刻本《文昌孝经注解》中为“愚”。本书采用其说法。罔觉:无知。

②匪僻:邪恶。

③凶顽:凶狂且不易制伏。

④越礼:不遵循礼仪法度。

【译文】

真君说:孝是人性中本来自有的,教育尽孝则是后来出现的。世人多半不孝,都是因为习俗使其改变。愚笨之人不明道理,聪明的人又错用心思。圣人在上,唯独对于孝道而着急。教习孝道的责任,重要的是在师傅,尤其应当慎重选择。贤良的师傅,能将恶人化导成善人;不贤明的师傅,却能将善人变成恶人。作为师傅而不教导学生,师傅有过错,并对过错负有责任;而如果教导不好的东西,其罪过就更加重大了。不贤明的师傅,会教导人行为邪恶,引到奸邪的道路上,教成品行不端之人,流变为凶狂顽劣之人,毁越礼法,违犯法纪, 胡作非为 而没有忌惮。虽然想拯救这样的人,但急切间也难以改正变化。如果像这样为师教人,罪过实在是不轻。

【原文】

药石①之师,惟贤是与。行己②端庄,导人忠信,教不他设。孝无畸形,因其本然,还所固有。朝敦③夕诲,幼育长循,惟兹孝弟,化行是先。虽至愚氓,无不晓习。如是为教,功实不少。为功为罪,职岂易任。惟名尊严,其实如何?孝弟④是宗。能孚孝者,弟亦本诸。助君为理,转移风俗,全在师儒。教不可误,师不可违。自重在师,率教⑤在弟。孝原自具,有觉斯兴。

【注释】

①药石:古时指治病的药物和砭石,后比喻规劝别人改过向善。

②行己:谓立身行事。

③敦:敦促;督促。

④弟(tì):同“悌”,遵从兄长。

⑤率教:听从指教,遵从教导。

【译文】

能够导人向善的师傅,只教人以贤良的品德。立身行事端正庄重,以忠信引导人,其他不合乎孝道的事情,不敢教人。孝道更没有畸巧,不过依于人的自然本性,复归人的固有善性。朝夕不断地敦促教导,长幼都依循而行,总要用此孝悌之道,先行教育化导。虽是愚笨之平民百姓,也没有不熟悉的。像这样教育学生,功德实在是不少。既能立功也能获罪,师傅一职不是那么容易胜任的。师傅的名称甚是尊贵威严,其实质又是什么呢?就是以“孝”“悌”为根本。如果能够以孝服人,“悌”的品质也就本于此而立了。帮助国君治理国家, 移风易俗 ,完全在于以儒为师。师傅不可 误人子弟 ,子弟不可以违背师傅。师傅应当自重自爱,弟子应当遵从教导。孝本来都是自性具备的,但有了师傅的提醒,孝心才得以兴起。

【原文】

偈曰:孝弟虽天性,良师当时省。一或干不孝,何能全弟行。罪愆①有攸归,师实难卸任。能 作如是观 ,训之方有定。

【注释】

①罪愆(qiān):罪过;过失。

【译文】

偈说:孝悌虽然都是源自天性,但也有赖良师的时时警省。一干不孝的事情,怎么能使“悌”行圆满。罪愆有所源自,师傅实在难于推卸责任。能够有这样的认识,训导弟子才能有确定的准则。

【原文】

又说偈曰:教虽赖良师,人亦当自谨。无自干不孝,徒然费师训。

【译文】

又有偈说:教化虽然有赖好的师傅,人们也应当自己谨慎。无故做不孝的事情,就白白地浪费了师傅的教训。

【评析】

教孝,即教训孝道。本章意在说明,孝道虽为人之本来善性所具备,但有赖于良师的教导。老师既可以教人为善,也能够教人为恶,所以老师更应该自重自爱。

孝感章第六

【原文】

帝君曰:吾征道果,奉吾二亲,升不骄境,天上聚首,室家承顺,玉真, 庆宫, 逍遥自在 。吾今行化,阐告大众:不孝之子,百行莫赎;至孝之家,万劫可消。不孝之子, 天地不容 ,雷霆怒殛①,魔煞祸侵;孝子之门,鬼神护之,福禄畀之。惟孝格天,惟孝配地,惟孝感人,三才化成。惟神敬孝,惟天爱孝,惟地成孝。水难出之,火难出之,刀兵刑戮,疫疠凶灾,毒药毒虫,冤家谋害,一切厄中,处处祐之。孝之所至,地狱沉苦,重重救拔;元祖宗亲,皆得解脱;四生②六道,饿鬼穷魂,皆得超升;父母沉疴,即时痊愈。三十六天③,济度快乐;七十二地④,灵爽⑤逍遥。是以斗中,有孝弟王,下有孝子,光曜乾坤,精贯两仪⑥,气协四维,和遍九垓⑦,星斗万象,莫不成熙⑧。神行河岳,海波不扬;遐荒⑨是奠,遐迩均孚⑩。孝之为道,功德普遍。

【注释】

①殛(jí):诛灭;杀死。

②四生:佛教将世界众生分为四大类:一、胎生,如人畜;二、卵生,如禽鸟鱼鳖;三、湿生,如某些昆虫;四、化生,无所依托,唯借业力而忽然出现者,如诸天与地狱及劫初众生。

③三十六天:道家谓神仙所居天界有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四梵天、三清天、大罗天,共三十六天。

④七十二地:道教认为,在大地名山之间,上帝命真人治理,其间多得道之所。

⑤灵爽:指神灵,神明。

⑥两仪:指天地,谓宇宙本体太极分而为天地,天地则生春夏秋冬四时。

⑦九垓(ɡāi):道教中指九重天,即中央与八极之地。又称九陔、九阂。

⑧熙:兴起;兴盛。

⑨遐(xiá)荒:边远广阔的地方。

⑩遐迩(ěr):远近。孚(fú):信服;为人信服。

【译文】

帝君说:我征得道果,侍奉我的双亲,升入不骄帝境,家人在天上聚首,妻妾遵奉顺从,在玉真庆宫里,逍遥自在。我今天施行教化,阐述告知大众:不孝的子女,百种善行都不能救赎他的罪过;达到至孝的人家,万般劫难都能够消除。不孝的子女,天地不容,雷霆怒击,魔鬼恶煞用各种灾祸侵袭他;孝子之家,鬼神保护他,福禄赐予他。唯有孝能够感通天,唯有孝能够配享地,唯有孝能够感化人,天地人三才得以化生长成。唯有神敬重孝,唯有天热爱孝,唯有地成就孝。无论是出现水灾,出现火灾,刀兵刑戮,疾病瘟疫,毒药毒虫,冤家谋害,一切灾厄中,处处都能得到神灵的佑护。孝所到之处,沉沦于地狱的苦难,都会得到解救;始祖宗族,都会得到解脱;四生六道中的恶鬼穷魂,都能得到超升;父母的重病,即时痊愈。三十六天中,以济度为快乐;七十二福地,魂灵逍遥自在。所以在斗星之中,有孝悌王,在下界有孝子,光耀天地,精气贯通天地,协调四方,协和九重天之内的万物,星斗万象,无不兴盛。神行遍江河山岳,海波不扬;遥远的地方进献贡物,远近的人们都信服可见。孝作为道,其功德广布,遍及一切。

【原文】

偈曰:迹显心亦显,感应①固神妙。若有心不孝,盗名以为孝,假以欺世人,中实难自道。迹或似不孝,身心实尽孝,世人竞黜之,心惟天可告。独此两等人,感不漏纤毫。天鉴②不可欺,祸福时昭报。

【注释】

①感应:众生因礼拜供养祈念观修等机缘,感通佛菩萨,以神通法力加被,满足愿求,给予利益,称为感应,也称为感通。

②天鉴:上天的鉴视。

【译文】

偈说:行迹显现,人心也就会显现,善恶感应也固然神妙。如果心里不孝,而为了窃取声名而行孝,这是假借孝之名欺骗世人,中间的道理实在难以说明。有人行为好像是不孝,而身心却实在是尽孝,世人竞相贬低攻击他,其心思只能告知上天。唯独这两种人,感应不漏 一丝一毫 。天的鉴察不可欺瞒,祸福报应时常昭显。

【原文】

真君曰:凛哉!凛哉!今劝世人,遵吾修行。感应之机,速于众善。背吾所言,天条①不赦,万劫②受罪。夫人之生,养亲有缺,且难为子,何况世人,毁骂父母,腹诽③父母。亲且毁骂,殴叔詈伯,弑君凌师, 无所不为 。子在怀抱,气不忍吹。及其长也,爱之者真,训之者严。以爱子心,用之挞楚④,挞亦是爱,嗔亦是爱。即有盛怒,子惟柔顺。欲再杖时,手不能下。何尔世人,拒亲责己,如抗大敌。天怒地变,岂容大逆。子有病厄,亲处不安。何于亲疾,绝不关心。子有劳苦,亲关痛痒。何况我体,犯法极刑。子苟不育⑤,泪不曾干,冀其重生,伤入七情⑥。何尔世人,父母终天,未及三年,思慕中衰。飨祭失时,亲骨不葬,且干不孝。何尔世人,贫发亲冢,卖穴暴露。嗟尔父母,念念及子。何尔世人,凡事用心,独于父母, 有口无心 ⑦,不肯实为。人之一身,诸般痛楚,何处可受?何尔化外⑧,火焚亲尸,全无隐恻,美名火葬,于心最忍。夫人之死,口不能言,肢体难动,心实未死,犹知痛苦。过七七⑨日,心之形死,其形虽死,此心之灵,千年不死。火焚而炽,碎首裂骨,烧筋炙节,立时牵缩, 心惊肉跳 ,若痛苦状。俄顷之间,化为灰烬。于人且惨,何况我亲?抑知冥狱,首重子逆。阎罗本慈,人自罪犯,多致不孝,自罹冥法。人尽能孝,多致善行,地狱自空。一节之孝,冥必登记,在在超生。诵是经者,各宜省悟。苟无父母,乌有此身。报恩靡尽,衔⑩慈莫极。人果孝亲。惟以心求。生集百福,死列仙班; 万事如意 ,子孙荣昌;世系绵延,锡自斗王。是经在处,可镇经藏,可概万行,厌诸魔恶,成大罗仙,长保亨衢,何乐不从?

【注释】

①天条:上天的律令、法规。

②万劫:佛经谓世界有成、住、坏、空四期,皆称为劫。万劫为万世。

③腹诽:亦作“腹非”。口里不言,而内心里反对。专制时代有所谓“腹诽之法”。

④挞(tà)楚:鞭打。楚,落叶灌木,枝干坚劲,可以做杖。古代多指刑杖,或学校责罚学生的小杖。

⑤不育:夭折。

⑥七情:人的感情。中国伦理史上有儒家与佛教两种七情说。儒家把喜、怒、哀、惧、爱、恶、欲作为七情(见《礼记·礼运》)。佛教把喜、怒、忧、惧、爱、憎、欲作为七情。

⑦有口无心:指没经过认真考虑地随便乱说,或者嘴上爱说而心里没什么。

⑧化外:指政令教化所达不到的地方。《唐律疏议·名例·化外人相犯》:“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

⑨七七:人死后每七天祭奠一次,最后一次是第四十九天,叫“七七”。也叫“尽七”、“满七”、“断七”。

⑩衔:含在心里。蔡琰《胡笳十八拍》:“衔悲畜恨兮何时平。”仙班:天上仙人的行列。亨衢(qú):亨,通达,顺利。衢,大路, 四通八达 的道路。比喻 官运亨通 

【译文】

真君说:畏惧啊!畏惧啊!现在我劝化世人,遵照我所说的去修行。天人感应的征兆,快于孝之外的各种善行。违背我的教导,上天的法则也不会赦免他,就会 万劫不复 ,永远受到罪罚。人生在世,不能圆满地奉养双亲,尚且难以成为合格的子女,更何况现今之人,诋毁咒骂父母,嘴里虽不说,而在心里非议父母。双亲都敢诋毁咒骂,更不用说殴打咒骂叔伯,弑害君主,凌辱老师,以至于无所不为。子女在父母怀抱中时,父母都不忍心气息吹到他们。等到子女长大,对他们爱得真切,教训得也很严厉。从爱护子女的心出发,鞭挞教训子女,这样的鞭挞是对子女的爱,嗔怒也是对子女的爱。父母就是对子女 勃然大怒 ,子女也只有婉柔顺从。父母再想痛打时,也下不了手。为什么现今之人,拒绝双亲责备自己,与父母抗衡,如面临大敌一样。此时,天地也会动怒,岂能容忍这样 大逆不道 的人。子女有了病痛灾难,父母 坐立不安 。奈何对于父母的疾苦,子女却完全不放在心上。子女有了劳苦,都事关父母的痛痒,何况我犯了王法,身体受了极刑。子女如果夭折,父母眼泪就未曾干过,希望他能够获得重生,伤心痛彻心扉。为什么现今之人,在父母亡故后,还不到三年,对父母的思念敬慕就已经中断了,供奉祭祀不及时,父母的骨骸久停不葬,并且干不孝的事情。为什么现今之人,贫穷后就发掘双亲的坟墓,出卖墓穴,使父母的尸骨暴露。可叹你们的父母,念念都想到你们。为什么现今之人,对事关自己的一切事情都非常用心地去做,唯独对事关父母的事情,有口无心,不肯实在用力去做。人的一身,对于各种痛苦,哪一处能够承受?为什么没受教化的化外之人,用火焚烧父母的尸体,一点都没有 恻隐之心 ,并且还冠以火葬的美名,这样的心肠是最狠毒的。人死之后,口不能说话,肢体不能活动,但人的心却实在还没有死,仍然能够感知痛苦。过了七七之后,心的肉体死去。虽然心的肉体已经死去,但心的灵魂,千年不死。用火焚烧地非常炽烈,头颅碎裂,骨骼破裂,燃烧筋脉,炙焚关节,尸体立刻就收缩,心惊肉跳,就好比是痛苦的形况。 转瞬之间 ,化成灰烬。这对于人来说都是凄惨的,更何况是我的父母?可知道,地狱首先重责忤逆之罪。阎罗王本来是慈悲的,只是人自己主动犯罪,从而导致不孝,触犯冥界律法。如果人都能够尽孝,多做各种善行,地狱自然就空了。每一件孝的行为,冥神必会登记,从而处处超生。诵读此经的人,各自都应当反省觉悟。如果没有父母,就没有我身,报答父母的恩情没有尽头,感激父母的慈爱没有终极。人们果真孝敬父母,只有用心去求取。活着就会百福聚集,死后就能位列仙班;万事如意,子孙尊荣昌盛,祖宗的血脉绵延永存,这都是得自北斗星君的恩赐。有这部经所在的地方,可以镇守佛藏道经,可以概括各种行为,镇压一切魔鬼恶神,成为大罗神仙,长久保持通达顺利,为什么不乐于听从呢?

【原文】

孝感神应咒:禔啝①禔啝,人子心曲, 仰事俯育 ②,一家气和。飞鸾广度,乐恺先歌,如意宝光,普照长怤③。禔唎禔啝,尽孝靡他,解尽亲厄,消尽亲过,罪灭福生。孝思不磨,超脱九幽④,永离网罗。欲报亲慈,惟心常慕。禔唎禔啝,至孝诚孚,亲生福禄寿增多,归去逍遥升天都,孝思不磨,乐永,佗娑唵娑诃。但愿人子心,常如在母腹,一呼一吸中,吮血茹膏液;一血一脉间,俱属在父怙⑤。情虽性发,依为命府,阴阳日月从此龢⑥,乾坤翕辟从此龢,五声六律五行龢,五伦妙道从此稣。太虚⑦有尽处,孝愿无嗟磨。佗娑佗娑娑佗娑佗唵唎娑啝。

【注释】

①禔啝(zhī hé):禔,安定,福祚。啝,顺。此处“提啝”为咒语,不作词义解。

②仰事俯育:即 仰事俯畜 。意为对上能奉养父母,对下能抚育妻小。

③怤(fū):喜悦;快乐。

④九幽:道家所称九地之下、九方幽暗之处,是为人死后鬼魂所居之地。共南为幽阴、西为幽夜、北为幽酆、东北幽都、东南幽冶、西南幽关、西北幽府、中为幽狱。

⑤怙(hù):依靠;依仗。

⑥龢(hé):“和”的异体,调和的意思。

⑦太虚:指无垠的宇宙。

【译文】

孝感神应咒:禔啝禔啝,人子的心事是,对上能奉养父母,对下能抚育妻小,一家人和气。神人驾着鸾鸟 普度众生 ,欢快的乐曲到处飘荡,如意的祥光,普照永远喜乐之人。禔啝禔啝,尽孝不是为了别的,而是要解除双亲的所有的灾厄,消除双亲所有的过错,从而罪过灭尽,福气多生。孝的心念不灭,就能超脱鬼域,永离灾难的罗网。想要报答双亲的慈恩,只有心里常常慕恋孝道。禔啝禔啝,尽孝诚信,可以使父母的福禄滋生,寿命增长,死后能够逍遥升至天府,孝亲之思不灭,福乐永远,佗娑唵娑诃。但愿子女的心,常常像在母亲腹中一样,一呼一吸,吸食母亲的脂膏和血液;一血一脉,都倚仗父亲的扶持。情虽然是发自心性,是命的依靠,阴阳日月都是从这里得到协调,天地的运行是从这里得到调和,五声六律五行和谐,五伦妙道也是从这里得到协调。宇宙有尽头,孝的心愿不磨灭。佗娑佗娑娑佗娑佗唵唎娑啝。

【原文】

孝子文印偈曰:至文本无文,韫之孝道中,发现自成章,司之岂容泄。天聋与地哑,非聋亦非哑,特将天地秘,不使人尽解。朱衣①与魁光,变幻文人心。遇彼不孝子,塞其聪明路;遇彼纯孝子,开其智慧途。凡才作仙品,仙品作凡才。文虽有高下,黜陟岂人操。或因前生报,或因今生报,今生或后报,必当为孝显。文章作证明,阐扬在大道。

【注释】

①朱衣:官员。有“ 朱衣点头 ”的典故,指穿着朱衣的神人点头;借指科举考试得中。也指试卷被考官看中。

【译文】

孝子文印偈说:非常好的文章本自无文,蕴藏在孝道中,发现它的道理就能自然成章,实行起来是不能有一点泄露。天聋和地哑,并不是真的聋,也不是真的哑,是特别为了使天地的秘密,不尽被人所解知。朱衣神和魁星,变幻文人心智。遇到不孝的子女,就会阻塞其聪明的道路;遇到纯洁的孝顺子女,就会开辟其智慧的道路。平凡才智的人可以列入仙品,具有仙品的人也会成为凡才。文章的好坏虽有高下之分,贬斥和提升都不是人所能操控的。或者是因为前生今报,或者因为今生今报,今生报或后世报,都必定是通过孝而得到显扬。用文章作证明,说明和宣扬在于大道。

【原文】

孝子桂苑天香心印偈曰:我有蟾宫①桂,仙品真足贵。禀蕴斗星灵,包含月华精。元和钟②妙蕊,枝根挺天衢③。苍龙④覆七曲,光辉连玉宇⑤。栽得大灵根,吐兹百宝芬。一萼自天逗,大地万花稠。流化在人间,所到无不周。纷纷世上胄,植香岂不茂。易茂亦易落,暂而不能久。无如天上桂,一萼盛千薮。愈散觉愈远,愈久觉愈悠。香随九天翔,浩荡风清飙⑥。馨怀万会秋,真妙永无量。名之为金粟,载之在奎斗。珍贮庆宫中,高占璧楼头。不是擎元叟,莫得主其有。若非植善手,莫得攀兹秀。勿与轻薄子,必以孝为首。莫下害良笔,莫使亵字手。孝子之所为,我当赍赐厚。千祥凝聚处,早把天香授。果是诚孝子,不求而自授。不孝不弟人,求攀终莫有。变孝妄行逆,有必夺其有。悔逆猛从孝,无仍赐其有。圣人孝天地,大位⑦帝眷佑。须知世所贵,必从天上酬。祈游桂苑⑧者,宜认此来由。中间莫错路,自有非常遘。亿色花香里,重重宝光覆。洞明万户玲,天天叠文秀。凝成篆籀⑨章,结合五霞构。秘策列缤纷,仙韵不停流。悉在光中过,遍照大神洲。盘旋观不尽,群仙晤且逅。花随步履扬,馥自冠裳透。略嗅云霄桂,洗尽尘俗垢。千孔与百窍,感香俱灵牖。心腑也充满,福缘无不偶。入圃独推元,垂芳能不朽。宝哉勿轻锡,慎重待孝友。

【注释】

①蟾宫:月宫。

②元和: 金浆玉醴 。钟:积聚。

③天衢:天街。形容天地广阔。

④苍龙:四象之一,东方七宿的合称,即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

⑤玉宇:传说中神仙的住所。

⑥飙(biāo):暴风、疾风。

⑦大位:显贵的官位。

⑧桂苑:古代文人以“桂苑”借喻科举考场,能遨游桂苑,也即能通过科举取得功名,享有清誉。

⑨籀(zhòu):籀文,古代一种字体,即大篆。

【译文】

孝子桂苑天香心印偈说:我有蟾宫的桂枝,仙品是非常珍贵的。禀藏着斗星的灵气,包含月亮的精华。元和之气聚集在奇妙的花蕊,枝根挺向广阔天空。苍龙覆含着东方七宿,光辉连着宇宙。栽培大灵根,吐出百宝的芬芳。一个花萼就能看到天的尽头,大地万花稠密。流化于人间,所到之处无不周全。尘世上众多的后代,种植后怎能不繁茂。容易繁茂,也容易衰落,只能暂时而不能长久。不如天上的桂枝,一萼就胜过尘世的 成千上万 个。越发散就越觉得远,时间越长,就越觉得悠香。香气在九天飞翔,随着清风飚风 浩浩荡荡 。馨香包藏万秋,真实奇妙永远 不可限量 。以金粟为名,装载在奎斗。珍藏在玉真庆宫中,高高地占据璧楼顶。不是持受善的长者,是不能主宰它的。如果不是行善人的手,是不能攀摘这样的美丽花朵的。不能给予轻薄的人,必定给以行孝为首的人。不要下笔损害忠良,不要使用亵渎文字的手。对于孝子的 所作所为 ,我必定对其厚加奖赏。在千祥凝聚的地方,早点把芳香的桂花授给他。如果真是至诚的孝子,不用祈求我自然就会授给他。不孝不悌的人,就是攀求也不会得到。改变孝行, 倒行逆施 ,即使有了也必定会被剥夺。悔改违逆而大力行孝,即使原本没有这福分,上天也会赐予。圣人孝敬天地,文昌帝君就会眷顾保佑他得到显贵的官位。必须知道尘世所贵重的东西,必定来自上天的酬报。祈望遨游桂苑的人,应当认清楚这个缘由。在里面不要认错道路,自然会有非常的遭遇。裹身在亿种花香里,覆盖在重重宝光中。照亮 千家万户 ,每天都增加文才。凝结成各种文章,结成五彩云霞。奥妙文书缤纷排列,神仙的声韵不停地飘流。全都在光明中流过,遍照神州大地。徘徊停留而看不完,群仙 不期而遇 。花朵随着脚步纷扬,芳香从衣帽中透散出来。略微闻过天上的桂香,就能洗尽尘俗的污垢,千孔百窍,感受到香味都获得灵气。心肝脏腑也充满灵气,福分没有不 成双成对<, FONT size=4> 而至的。入圃被推为魁首,流芳万世而不朽。宝贵的东西啊,不轻易赐予,慎重地等待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的人。

【原文】

吾奉九天元皇帝君律令,乃说赞曰:纯孝本性生,无不备于人。体之皆具足,践履无难循。以此瞻依志,无忝①鞠育心。在地自为纪,在天即为经。生民安饮食,君子表言行,父母天亲②乐,无奇本率真。人人若共遵,家国贺太平。放之充海字,广之塞乾坤,孝行满天下,尘寰即玉京③。

【注释】

①忝(tiǎn):辱;辱没。引申为愧;惭愧。

②天亲:指父母、兄弟、子女等血亲。

③玉京:指白玉京。

【译文】

我奉九天元皇帝的律令,就此说赞:纯粹的孝来自人的本性,人人无不具备。用心体究,人人具备,实践起来也不难遵循。从这里看其心志,无愧于父母养育的用心。在地就成为法度法则,在天就成为纲纪准则。人民安然饮食,君子彰显言行,父母 天伦之乐 ,这些都 平淡无奇 ,而是本自率真的心性。如果人人都遵守,家国共贺太平。放之则可以充塞宇内,广布则可以塞满天地。孝行布满天下,尘世即是仙境。

【原文】

说赞未毕,声周三界①。惠日蔼风,一时拥护。尔时,有朱衣真君,恭敬稽首②,深会妙旨,演为慈孝钧天③大罗妙乐,以广圣化。爰命 金童玉女 ④,著五色霞衣,按歌起舞,奏曰:教孝有传经,奏恺成声。母慈昱昱⑤,父爱甄甄⑥,子色循循。妻婉婉,夫訚訚⑦;兄秩秩⑧,弟恂恂⑨,姑仁媳敬承。父携子,祖携孙,恩勤⑩。室蔼蔼,家溱溱,俱是父母一般心。乐衎衎,何地不生。至性中笃,实天情。欢腾普天下亿兆馨蒸,气洽门屏,俱如家人父母一般心。有身有亲,始信有君有臣有民。师弟良朋,成归于贞,邦家总孝成。愿人生过去父母,旱升紫庭;现在父母,祺禄享遐龄。化遍乾坤,中和瑞凝,九光雯,百和音。漠漠天钧,瀜瀜六字,听雝鸣,并坐长春,并坐鸾笙,直上瑶京,达帝闻。尔时,乐舞三寻,天龙凤族,声和翔集,众籁腾空,香花围绕。真君喜悦,手举如意,更示大众:我方演教,宣扬妙道。慈孝感洽,化应曛征。遂如是观。众等宝之,传写广劝。劝一人孝,准五百功。劝十人孝,准五千功。自身克孝,当准万功。事后母孝,准万万功。亲亡事祖,如孝父母,准万万功。善哉善哉!谛听吾言。于是朱衣魁星,天聋地哑,及诸仙众,欢喜踊跃,命诸掌籍,载之玉册,信受奉行。

【注释】

①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合称。

②稽首:古人最恭敬的一种礼节。行礼时,跪直,双手合抱至胸前,头低到手上,后双手掌朝上放在膝前地上,头也至地。

③钧天:天的中央。古代神话传说中天帝住的地方。

④金童玉女:道教把供仙人役使的 童男童女 称为“金童玉女”。

⑤昱昱:明亮。

⑥甄甄:小鸟飞的样子。

⑦訚(yín)訚:谦和恭, 敬的样子。

⑧秩秩:肃敬的样子。

⑨恂恂:恭顺的样子。

⑩恩勤:指父母抚育子女的慈爱与辛劳。

衎(kàn)衎:和乐的样子。中笃:即深中笃行。谓内心廉正,行为淳厚。

天情:人自然具有的情感。犹是天理,天意。

紫庭:神仙所住宫阙。

路逢老人九光: 五光十色 ,形容光芒色彩绚烂。

瀜(rónɡ)瀜:和畅的样子。

雝(yōnɡ):同“雍”,和谐。曛(xūn):昏黑。

天聋地哑:道教民俗神梓潼帝君的陪侍神童。据称,天聋名叫玄童子,地哑名叫地母。掌籍:掌经籍、教学、笔纸、几案等事。

【译文】

说赞尚未完毕,声音已传遍三界。和煦的阳光与轻风,立即围上拥护。这时,有个朱衣真君,恭敬地跪拜作礼,深深地领会了其中的精深旨意,演绎为慈孝钧天大罗妙乐,以广泛传播圣人的教化。于是命令金童玉女穿上五色霞衣,闻歌起舞,演奏唱道:教化孝道有相传的经典,奏出动听的乐曲。母亲的慈爱放出光明,父亲慈爱飞扬涌动,子女 循规蹈矩 。妻子委婉和顺,丈夫谦和恭敬;兄长肃敬,弟弟恭顺;婆婆仁爱,媳妇恭顺。父亲提携子女,祖父提携孙子,恩爱勤劳。家庭和睦繁盛,都与父母一样的心。和和乐乐,无处不在。内心廉正,行为淳厚的品性,是与生俱来的。欢腾遍及天下亿兆人民,家家和气融洽,都如家人父子一般心。有己身有双亲,才开始相信有君主、臣子、人民。老师、弟子和好友,同归于正直,家国总是由孝而成就的。希望人们去世的父母,早日升到天庭;现时的父母, 福禄双全 ,享有长寿。教化遍及天地,中和祥瑞之气凝聚,有五光十色的云彩,和谐的乐音。 云蒸霞蔚 的天空,和畅的天地四方,听和谐音乐和鸣声。同坐长春宫,听笙的乐声,直升到玉京仙境,知晓帝君的说法。当时,音乐歌舞演了三遍,天龙凤鸟,声音和在一起,飞集在一处。各种声响升空,香花围绕。文昌帝君欢心喜悦,手举如意,再次开示大众:我正致力于弘扬教义,宣扬高妙的道法,慈孝互相感通融洽,随顺化除昏暗。就作如此看法。大家珍爱这部经书,广泛地传写劝化。劝一人行孝,准有五百功德。劝十人行孝,准有五千功德。自己能够恪守孝道,应该准有万个功德。孝敬后母,准有万万个功德。双亲亡故后事道见病卧奉祖先,如同孝敬父母一样,准有万万个功德。好啊!好啊!注意听我说的话。于是朱衣魁星,天聋地哑,及众多神仙,欢喜雀跃,命令各位掌籍,记载在玉册之上,相信接受,并且遵照实行。

【原文】

又赞:元皇孝道,万古心传, 通天彻地 妙行圆,仙佛亦同然。化度①无边,中和②位育全。南斗文昌元皇大道真君。

【注释】

①化度:指感化众生,使之过渡到佛道乐土。

②中和:儒家伦理思想。指 不偏不倚 的谐调适度。用来形容具体事物谐和的性质或状态。

【译文】

又赞源自元皇的孝道,万古以来心心相传,通天彻地妙行圆满,仙佛也都是与此相同。感化救度众生 法力无边 ,中正平和,万物都能够 各得其所 而生长发育。南斗文昌元皇大道真君。

【评析】

孝感,言人尽孝所产生的种种神奇感应。孝道为天地鬼神所敬重,并以此为根据,降授福禄灾祸。“尽孝”可以使自己超度成仙,免于沉沦苦海;宗亲父母亦可获得解脱。本章借文昌帝君之口,对世人悚以地狱,诱以天堂;劝导世人尽孝行善,以期家国安宁,天地和谐。

附录《文昌孝经》

《文昌孝经》——道教的孝道经典《文昌孝经》,据明代少保大学士耶浚仲所著《文帝孝经原序》所说,出现在宋代,作者不详,该经托文昌帝之口,劝人尽孝。无论是从托文昌帝之形式上看,还是从思想内容上看,可判定其属道教思想,而且在历史上,它与《太上感应篇》等一起,被列为道教之劝善经典。一、《文昌孝经》之孝道观与道家、儒家思想之关系道教以老子为宗,实际上,先秦时期之道家本不重孝。从整个思想体系来看,先秦道家是要从根本上超越道德,主张返归于“ 无名之朴 ”的。所以,他们认为所谓“孝”,无论其名称或现象都是人类堕落之后所产生的一种不祥的东西,应该和仁、义、礼、乐、圣、智等同归于毁灭。老子认为孝是文明社会中因“六亲不和”才产生的虚伪的束缚自然人性的东西。“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老子·第十八章》),不过,老子所反对的“孝”,只是作为一种观念,一种道德规范或人为礼法的“孝道”,而绝不是不承认亲子之情。孝道本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和根本。在道教发展史上,能出现《文昌孝经》这样专门劝孝的经典,完全是三教融合,道教向儒教靠拢的结果。道教作为一个中国 土生土长 的宗教,它不能不受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影响,儒家的观念对于中国来说,早已不再仅仅是一种学说,而是渗透到传统文化每一根毛细血管的血液中了,它深深地扎根于中国文化土壤,又有力地牢笼了中国文化的每一个领域。因此,凡是从中国文化土壤中产生的思想学说,宗教流派,都无一例外地带有这一文化精神的痕迹。道教在萌芽的胞胎里,就受到过这种“胎教”式的薰陶。传说中的吕洞宾便常常告诫道士:“ 孝悌忠信 为四大支柱,不坚其柱而用心,椽瓦何能成得大厦?”(《云巢语录》,《道藏辑要》璧集三册》)《太平经》中,也有这样的说教:“大慈孝顺”,“孝悌始学化善”,在道教成熟时期,这一类成分就更多了,葛洪《抱朴子》卷三《对俗》引《玉钤经》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孝道本是中国传统的伦理概念,指的是子女一辈对父母一辈的供养,顺从和敬爱,可在道教这里,却又牵扯上了一大堆 杂七杂八 的东西:如“食肉饮酒,非孝道也;男女秽慢,非孝道也;胎产尸败,非孝道也;毁伤流血,非孝道也;好习不善,讲论恶事,非孝道也……”(《洞玄灵宝八仙王教诫经》,《道藏》太平部)反过来说,似乎只有食素茹菜,禁止淫欲,安分守拙,乐行善事才是“孝道”,这就不仅包含了儒家伦理观念,而且还包含了佛教禁欲主义。中唐以后,随着儒学的再度兴盛,以至到宋,完全占据统治地位,道教在逐渐向儒学靠拢上加快了速度,可以说,《文昌孝经》就是这种加快靠拢的产物,因此,以道教之经专门劝孝,其思想则不可避免地要打上儒家孝道思想的烙印,或者换句话说,《文昌孝经》虽有其作为道家、道教思想之特色,但首先是对儒家思想的认同。例如,“百先之行,根从心起”,“始知百行,惟孝为源”,(《文昌孝经·体亲章第二》;《辩孝章第三》,以下引该经不再出注)是对儒家“孝为百善先”,孝出自于人自然亲情等思想的认同。“孝治一身,一身斯立;孝治一家,一家斯顺;孝治一国,一国斯仁;孝治天下,天下斯升;孝事天地,天地斯成”,这些思想是儒家以孝为德之本、政之基的伦理政治路线的翻版。《文昌孝经》中孝向一切人际关系与道德生活领域泛化的思想与儒家的思想也是完全一致的。对生母要孝,对庶母也要孝,对兄弟姐妹要爱,对庶兄弟姐妹也要爱,对连枝妯娌要和。孝敬父母,同样要敬叔伯、祖曾,和姻娅、睦乡党、忠君上、信师友、爱民众、敬天地、敬神祗、敬圣贤。上述《文昌孝经》之思想正是对儒家关于孝之地位及其泛化理论的认同。另外,《文昌孝经》在养与敬、事生与事死等方面也继承了儒家的思想。“养亲口体,未足为孝,养亲心志,方为至孝;生不能养,殁虽尽孝,未足为孝,生既能养,殁亦尽孝,方为至孝。”关于孝道的作用,《文昌孝经》认为“有身有亲,始信有君。有臣有民,师弟良朋,咸归于贞,邦家总孝成”。这与儒家“孝子善事君,悌弟善事长”(《大戴礼记·曾子本孝》)、“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孝以事亲,顺以听命,错诸天下,无所不行”(《礼记·祭义》)的 移孝作忠 ,以孝为政治之伦理精神基础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并认为只有“人人若共道,家国贺太平,放之充海宇,广之塞乾坤,孝行满天下,尘寰即玉京”。甚至《文昌孝经》还认为“助君为理,转移风俗,全在师儒”,直接指出儒是帮助国君治理国家、改变风俗的良师。二、《文昌孝经》孝道思想之特点1.重母、守身的道家特点如前所述,道家虽然反对作为道德规范与人为礼法的孝,但并不是不承认亲子之情,在亲子之情中,道家尤重母之慈德。《老子》一书中曾反复强调重母的观点,如:“而我独顽似鄙,我 独异于人 ,而贵食母”,“无名万物之母”,“可以为天下母”,“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设身不殆”。老子重母性,重柔弱的观点,当渊源于殷易《归藏》,《归藏》又称《坤乾》,以其六十四卦排列首坤次乾而得名。《周易》重父统,重“尊尊”,反映周代社会的特点;《归藏》重母统,重“亲亲”,反映殷以前社会母权制的残余。老子继承了《归藏》重母统坤道的思想,常常赞美人间慈母无私的爱心,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六十七章)自谓生命中的三宝,首先就在于其母德之慈。在老子看来,“慈”是母体天生的自然之爱,“孝”则是子女自觉的 反哺之情 ,这些都不是人为的,唯其天生自然,故为可贵。《文昌孝经》首章“育子”,虽然也是父母并提,但所述内容是以母为重,备述母之生子育子之艰辛慈爱。“自字及妊,自幼迄壮,心力所注,无有休歇。十月未生,在母胎中,母呼亦呼,母吸亦吸,耽娠如山,筋疼血滞,寝处不舒。临盆性命,若不自保,父心关恻,母体担虞,纵令易诞,费尽劳苦。若或迟久,不行分娩,艰难震恐,死中幸生,几舍其母,始获其子。一月暗居,三年乳哺,啼即怀抱,犹恐不调,睡安令寝,戒勿动摇,含食以饲,贴衣以裹,谅其饥饱,适其寒署,痘疹关煞,急遽惊悸,咿唔解语,匍匐学行,手不释提,心不释护。”“真诚一片结成慈,全无半点饰虚时,慈中栽养灵根大,生生不已自无涯。”重生、守身,追求 长生不老 ,一直是道家与道教之传统,因此,《文昌孝经》有“守身章第四”专章论述。所谓守身,有两层意思,一是保护肉体之身体,不受损伤。《文昌孝经》曰:“凡有身者,所当守护”,“保此亲体,无亏而归,是谓守身”, 小心谨慎 地终此一生,守护好自己的身体,能够没有一点点亏损而回归自然,这就是守身。“守身”之第二层意思是指心志、人格上的操守。《文昌孝经》把守身看作是孝子之首务,大孝之体现。“真君曰:所谓孝子,欲体亲心,当先立身。立身之基,贵审其守。”圣人“不忍斯人,堕厥亲身,一切栽持,遂其所守,种种孝顺,当身体物,体在一身,化在众生,畀兹凡有,同归于道,身居不动,肆应常普,如是守身,是为大孝。”那么,为什么要守身或者说守身之意义何在呢?《文昌孝经》提出了如下两方面的论证:一是认为己身来自父母,又得自于父母的辛苦养育,因而不能不重之。“无身之始,身于何始?有身之后,身于何育?有挟俱来,不可或昧。当思在我,设处亲身,爱子之身,胜于己身,苦苦乳哺,望其萌芽,冀具成材,寸节肢体,日渐栽培,何一非亲。身自劳苦,得有此身,亲爱我身,如是之切,保此亲身,岂不重大,守此亲身,尤当倍笃。”第二点论证就具有道教之神学特点了,即认为,人之身,不仅是血肉之躯,而且是神形兼备,因此,“莫将至性躯,看作血肉形”,“体相完备,即有其神,每日在身,各有处所,一身运动,皆神所周。神在脏腑,欲不可纵;神在四肢,刑不可受,纵欲犯刑,非伤即死”。儒家也重守身护身,但多是从对父母之义务角度立意,后期道教之重守身,除对儒家之理念有所认同外,主要是从道家之重生、追求长生不老角度立意的。“善哉孝子身,超出浮尘世,以兹不磨守,保炼中和气,真培金液形,元养玉符体,广大不可限,生初岂有异。”从守身、贵体之观念出发,《文昌孝经》对世人之“火焚亲尸”进行了严厉批评。《文昌孝经》借劝孝之机,大肆阐发道家之传统,其重身守身之思想比在儒家孝道思想中更为突出,实为《文昌孝经》孝道的思想特色。2.孝道规范具体、通俗的民间化特征中国传统孝文化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先秦时期的理论性、经典化时期;二是汉唐时期的政治化、社会化时期;三是宋元以后的通俗化、民间化时期。所谓宋元以后的通俗化,是指在此历史阶段乃至以后,出现了大量的、通俗的劝孝书,其内容具体丰富,发展了儒家之孝道,其形式生动活泼,有鼓词、绘画、文章、诗韵文等,无论是从内容的平实、易于操作,还是从其形式的生动活泼等方面都便于民众接受认同,因而也更好地、更深入地掌握了民众。《文昌孝经》作为宋代大量的劝孝书之一种,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上述时代特色。在形式上,通过上面的引述,我们可以看出,语言通俗易懂,有四字文、五字文、七字文,读起来有节奏感,易于记忆,便于传播。从内容上看,一、平实、具体、有实践操作性,二、向民众的日常意识靠拢,而不是局限于孝道之理论与经典文化层面。就第一方面讲,《文昌孝经》在“辩孝章第三”中认为:制约孝子行孝,一是财,二也离不开儿媳之贤明支持。“偈曰:世上伤恩总为财,诚比诸多尤为急。相通相让兄和弟,父母心欢家道吉。财生民命如哺儿,禄奉君享如养亲。本之慈孝为源流,国阜人安景物熙。”“孝子赖贤助,相厥内以治;后惟尽其孝,君得成其绪;妇惟尽其孝,夫得成其家,同气因之协,安亲无他意。”这种思想完全是从孝道实践中提炼概括出来的,符合实际,有针对性,平实、可行。在“教孝章第五”中指出,孝悌虽然出自天性,但仍须教孝,而且探讨了教孝的有关问题。前述“重母”虽是道家之传统,同时也是其孝道思想向民众的日常意识靠拢的表现。在观念、典籍、官方文化中,以父权、父统为重,而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家庭一般是以亲情作为感情纽带的,在以父、母、子为基点而形成的三角结构中,母亲是感情重心和稳定所系,在子女的教养上,父母之间有着分工,最普通的分工便是“严父慈母”现象。父亲代表社会来管教子女,征服其不合于社会的本性;而母亲则主要从生活上抚育子女,关心其饥饿冷暖。“养不教,父之过”的社会压力迫使父亲扳起面孔来对付子女,造成孩子的畏惧感,并由此生出感情上的隔阂,母亲却常常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给予私情慰藉,引起的是亲密的感情。这样,一般家庭的孩子大都有着亲母而疏父的倾向。因此,《文昌孝经》之重母颂母是孝文化发展到宋元的通俗化、民间化的必然结果,是时代特色的体现。孝道敬宗崇父,而在民间历代的孝行实践中,虽在观念上并不太强调母之重要,然而,孝毕竟是出自于人类至诚内发之亲情,由亲情之自然引导,自然就使孝行之对象大多为母而非父,这是民众实践文化与官方观念文化之不同处。如成书于元代之《二十四孝》,在孩子孝顺的对象中,单独提到母亲的13例,婆母1例,提及父母双亲的6例,单独提到父亲的4例。可见,重母是孝道文化民间化的表现之一。3.以神佑鬼惩为孝道维持手段的神学论证这是《文昌孝经》孝道思想的最大特色之一,也是道教孝道观制约民众心理与行为的有力手段,是道教孝道观对孝道文化及其传播的主要贡献,以此而加强了儒家孝道观的社会影响力和制约力。宋代,道教嬗变的一个重要趋向和特点就是封建伦理纲常和鬼神信仰糅合,炮制了一个新的枷锁,赐给了世俗世界。北宋末年先后出现的《太上感应篇》《阴骘文》及《文昌孝经》等都是属于反映这种趋势和特点的道教经典的劝善书。道教向儒学靠拢,赢得了封建统治者的认可和器重;儒学借助了道教的帮忙,在说教的同时,手里又多了一把鬼神报应的尚方宝剑。这一儒、道(应该说还有佛)合流的结果之一,是使中国最终导致了“士大夫道教”与“世俗道教”的分流。在士大夫那里,道教在向老、庄归复,与禅宗合流,主张以清净空寂,修心复性养命,以自我修炼、自我完善来寻得内心平衡与外在理想的实现。而在民间世俗社会里,道教则是用鬼神、 因果报应 等思想武器来督促人们遵循封建伦理规范,用迷狂的信仰来诱骗人们向往现世的成仙成道或来世的富贵安乐。《太上感应篇》和它的姊妹篇《阴骘文》,其核心即《太上感应篇》的第一句:“ 祸福无门 ,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身”与《阴骘文》的第一句:“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指文昌帝君)存心,天必赐汝以福”。道教告诉人们,上天不仅在冥冥中注视人的 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它还有各种专门监视人善恶功过的下属,如在人头顶上的三台北斗神君,在人身上的三尸神,在人家中的灶神等。这些神祗窥伺着人的行为乃至思想,有功,则记上一笔,将来给你 延年益寿 ,或是赐你大富大贵,或是赏你子孙;有过,则也记上一笔,将来损你的寿数,或让你在人间受苦,或让你在阴间下油锅上刀山,或让你来世做牛做马,这就叫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而且一丝不差,无论你把罪过隐藏得多么巧妙,总是要受惩罚,这就叫“ 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文昌孝经》作为道教之劝孝经典,也一样是把孝道与神鬼奖惩联系起来。其“孝感章第六”篇幅最长,专门论述这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的神鬼奖惩的道理。《文昌孝经》认为,只要人们行孝道,九灵三精等天神就会保佑你吉祥喜庆;而三尸等恶鬼邪神,亦会化恶为善,你希望得到的东西,都会 如愿以偿 “不孝之子,百行莫赎;至孝之家,万劫可消。不孝之子, 天地不容 ,雷霆怒殁,魔煞祸侵;孝子之门,鬼神佑之,福禄畀之。”孝,可以使人 逢凶化吉 ,免灾得福。只要行孝,连四生六道中的饿鬼穷魂,都能得到超升;七十二福地里,魂魄 逍遥自在 “抑知冥狱,首重子逆,开罪本慈,人自罪犯,多致不孝,自罹冥法。人尽能孝,多致善行,地狱自空。一节之孝,冥必登记,在在超生,诵是经者,各宜省悟。”“人果孝亲,惟以心求,生集百福,死到仙班, 万事如意 ,子孙荣昌,世系绵延。”行孝可得家庭和睦,天地和谐,行孝可以开启智慧,列入仙品,科举夺魁,垂芳万世,早得桂苑仙界之福而不朽。“孝子之所为,我当赍赐厚,千祥凝聚处,早把天香授,果是诚孝子,不求而自授,不孝不悌人,求攀终莫有,变孝妄行道,有必夺其有,悔逆猛从孝,无仍赐其有。”总之一句话,行孝得福得神佑,不孝遭灾鬼不容。总括以上分析,《文昌孝经》作为宋代后期道教之劝孝经典,其思想内容虽有道教之特色,但主要是对儒家孝道的认同,其本质在于是儒家之孝道与道教之神佑鬼惩的维持手段的结合,另外也兼具通俗化、民间化的时代特色,在宋元以后儒、释、道诸家之劝孝书中,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对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播及其民众的孝道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上一篇: 大年初七的风俗有哪些
  下一篇: 低头报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