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慈孝新闻·
·公告·
    慈孝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慈孝新闻         
内心恭敬才是最好的孝顺
     

内心恭敬才是最好的孝顺

《孝经·纪孝行章第十》。这一章记录的是孝子事奉父母双亲的善行,君子都是由于具有孝心才有种种孝行可为记录。纪孝行章记录孝子的五种孝行,还有三种不孝的行为。

子曰,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居则致其敬”,居,就是平常居家的时候。致,就是尽、竭尽的意思,竭尽。平常居家的时候,孝子应该竭尽恭敬之心来事奉父母。这里强调这个“敬”字。


在《礼记·祭义》中说:“养可能也,敬为难。”说明赡养父母比较容易,但是要做到恭敬父母就会比较难了。在前面我们讲到《礼记·内则》中记载孝子从早晨开始,梳洗妆扮之后,就要到父母居住的地方事奉父母,就是恭敬的表现。当然对父母的恭敬之心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弟子规》“入则孝”篇,前面有四句话: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呼喊我们自己名字的时候,要马上答应,不要迟缓。不能像没有听到一样,待搭不理。似听未听、似闻未闻,像没有那回事一样,这就是对父母不恭敬了。

父母命,行勿懒。”父母命令我们自己去做某件事的时候,我们也要马上行动,不要偷懒,更不能借故不去做,找很多的借口。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教导自己我们的时候,当自己我们做事不够完美有过失的时候,父母有要给我们指正过来,我们这时自己要有耐心,恭敬地听从,不能够反驳。现在说一言九“顶”,什么意思?就是不能父母说了孩子一句话,孩子有九句反驳父母,跟父母这叫一言九“顶”,这都是没有受教育的结果。

父母责,需顺承”,当儿女有过失,父母责备的时候,要顺着父母的心思,不能够违逆父母,心里有逆反,这都是儿女对父母恭敬的表现。做到这四句话才是恭敬,反之就是不恭敬了。当然这个“恭敬”,不仅仅是外在的行为符合于礼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恭敬。

在《太上感应篇汇编》中记载,明代有一个读书人叫王用予。有一天他就梦到了文昌帝君,于是他就向文昌帝君请教这一年乡试录取的名单,其中特别向文昌帝君请教,他们同乡中有一个叫俞麟的人有没有考上。

为什么呢?因为俞麟这个人读了很多书,学识不错,而且邻里乡党都说他孝顺。大家看他每一天晨昏定省,早晨去问候父母,晚上又侍奉父母睡觉,做的也都很符合礼。所以同乡的人也都认同他是一个孝子,甚至远近都有人来背着书箱向他求教。但是没有想到,文昌帝君脸上现出不高兴的脸色说:“他没有考上,他本来是可以考上的,但是他的功名被削掉了。”

因为为什么呢?后边这一段话很重要:“他是看起来很孝顺,可是都是做给别人家看的。他侍奉双亲犯了腹诽的罪过。”什么叫腹诽?就是在表面上看起来很恭敬父母,做的都符合礼的要求,但是内心对父母有抱怨、有不满,没有表现出来。这样久而久之就伤了父母和儿女之间的天性,最后也使得孝亲的行为成了应付,都是装出来的,或者是做给别人看的,这样做使得他的良知受到了很大的障碍,俗话说变成了天良泯灭。而且他对人说话也是非常的苛刻,这就说明他没有从内心的忠厚去培养德行,而是以欺骗、虚伪的行为欺世盗名。所以就除去了他的功名,而且他终身也将贫困潦倒。

由此可见,这说明孝本来是父子之间的天性,父子有亲,这称为道。这种天性,我们可以从孩子身上看出来。俗话说“人生百日,体露真常”,你看孩子出生一百天之内的时候,我们观察他的动作、容貌。他这时的孩子看到谁都是发自内心地、由衷地喜欢,发自内心地对每一个人都微笑,这就是人的天性。这时的孩子他没有说看到这个讨厌,看到那个喜欢的分别。当然看到自己的父母,这种自然而然的天性亲情就显得更加明显。

但是因为后天环境的熏染,后天所受的教育不同,使人本有的天良泯灭了。对人的这种自然的亲爱、自然的信任、自然的友好、自然的恭敬,渐渐地消失了。人与人之间变成了怀疑、对立、排斥、互不信任。

像俞麟这样,表面上对父母很恭敬,做出来的行为都符合礼,但是实际上是装给别人看的。让别人认为他是一个孝子,博取一个好名声,这都是好名之心。这种好名之心就掩盖了本性的天良,使得本性的天良显露得就越来越少了。这并非是发自内心的恭敬,这也是值得我们大家特别警惕的。

养则致其乐”,唐玄宗注:“就养能致其欢”,强调儿女在父母身边,奉养父母的时候,应该竭尽和悦的心去服侍父母,让父母感觉到欢乐。

邢昺疏:《檀弓》曰:事亲有隐而无犯,左右就养无方。言孝子冬温夏凊,昏定晨省,及进饮食以养父母,皆须尽其敬安之心,不然则难以致亲之欢。意思是说:孝子冬天要使父母温暖,夏天要让父母保持凉爽。早晚问安,以及进奉饮食、赡养父母都需要尽力表现出恭敬、安定之心,否则也难以使父母欢心。

像《弟子规》中说,“冬则温,夏则凊”,这个典故就是出自于汉朝黄香的故事。《三字经》中也提到:“香九龄,能温席”。汉代的黄香在九岁的时候就能够想到,冬天的时候,天气比较冷,他就先用自己的身体,为父亲把床铺暖热;夏天的时候,先用扇子把床席扇凉,再让父母去躺,从小心里就有这种体贴入微的意识。

我们想一想,黄香在为父亲暖床铺、扇床席的时候,他的心中是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他的心中一定是怀着对父亲的亲爱,他是怀着一种喜悦的心情去做的。而父亲感受到儿子对自己的体贴,心中也是当然是生起欢喜。当皇帝知道这件事之后,立即重赏黄香,并且赐予了他八个大字“江夏黄香,举世无双”。这种做法就使孝亲的榜样树立起来,让人人都能够效法学习,也看到自己的不足。于是孝的观念就能够得到迅速的普及。

在《二十四孝》之中,还有一个老莱子的故事。老莱子的父母已经九十多岁了,他自己也七十多岁了。为了让父母欢喜,他七十多岁的人,还穿上小孩子的衣服,在父母面前装着婴儿的啼叫,学着小孩子的走路;挑水的时候,故意滑倒,让父母看了哈哈大笑,这就是想方设法地让父母开心。我们想一想那种场景,父子之间的那种天然的本性,就从老莱子的表演中自然流露了出来了。

养则致其乐”,还要求当父母犯了过失,儿女要劝谏的时候,不能够粗声戾气,伤了父子之间的和气。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如果我们为了讲这个理而伤害了情,特别是伤害了父子之间的亲情,这个理就不再是理了”。为什么?因为父子有亲是天道,这就是最高的理。

家庭是一个讲温暖的地方、讲爱的地方、讲关心、讲理解、讲付出的地方,而不是讲理的地方。如果你讲的这个道理再对,但是你的态度傲慢无礼、不恭敬,甚至违逆父母。你这个理讲得再好,父母也依然听不进去。所以古人特别通达人情世故,而且是兼顾天理、国法、人情。像《弟子规》中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当父母有过失的时候,做儿女的要劝谏父母,不能看着父母陷于不义之中而无动于衷。但是劝谏的态度一定是要和颜悦色,而且要等父母高兴的时候,容易听得进去的时候再去劝谏。不要等父母不高兴的时候,你非要给他讲理,非要去劝他、和他顶嘴、说他不对,这无论是谁都很难接受的,也很容易伤害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感情。所以说:“谏不入,悦复谏”,待父母高兴的时候,再次去劝谏。



  上一篇: 印光法师谈五戒
  下一篇: 《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