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慈孝新闻·
·公告·
    慈孝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慈孝新闻         
中华好家风|《家训》:崇礼
     

文章来源:网络

 

中华好家风|《家训》:崇礼

 

【编者按】为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弘扬美德家风,人文之光网将连载北京社科普及系列丛书《家训》。本期将继续推出第十三章《崇礼》。

 

(图片来源:网络)

礼节、礼仪传达着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善,是促成社会和谐的有效成分。《论语》中说:“恭近于礼,远耻辱也。”认为一个人言行恭敬,符合礼仪,这样才能远离耻辱。相对于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孔子认为“贫而乐,富而好礼”是一种更好的选择。正因为如此,古人十分尊崇礼仪,注意礼节、礼貌,认为这是做人的一种基本修养。倡导无论行住坐卧,无论室内室外,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处处都要遵循礼仪规范。在现代人看来,这些做法或许有些繁琐、迂腐、过时,但其传达的意义绝对是良性的、道德的、友好的;旧时一些具体的做法,或许可以变通,甚至弃置,但其精神内核应该永远坚守。道理显而易见,“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

 

【家训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最厚亦宜谨礼,临卑不可矜骄。三纲废则勿亲,五伦明则可友。——(明)李晋德《商贾一览醒迷·警世歌》

国尚礼则国兴,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正,心尚礼则心泰。——(清)颜元

子弟家居,饮食动作俱教以规矩,事上接下,俱教以礼数,勿致放荡。——(清)于成龙《治家规范》

宜时时留心,无论行坐,均须重厚。——(清)曾国藩《曾文正公家训》

叫人不赊本,舌头打个滚。——东四街道八条社区臧淑清

 

【家训故事】

恒利钱庄:讲礼数,无分贵贱

“头戴马聚源,身披瑞蚨祥,脚踏内联升,腰缠‘四大恒’。”这是清朝末年起,老北京民间流传的一句话。“四大恒”指的是恒利、恒和、恒兴、恒源四大钱庄。其中,恒利钱庄由董姓人氏开设。清朝乾隆年间,祖籍浙江慈溪的董姓先祖来到北京,在东四牌楼摆设钱摊,兑换银两铜钱,积累了一些资本,以后逐步开展存储、房贷等金融业务。由于董氏钱庄坚持“和”“诚”“信”的经营理念,管理有方、诚信可靠,逐步发展起来,并带动几位有过世交的浙江老乡,随后开设了恒和、恒兴、恒源等几家钱庄,几乎控制了京城的经济命脉。

恒利号钱庄的后人董文申老人,从小受到的良好家教,现在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行当中,依然体现得很充分。他回忆小时候的生活说:“我出生并长年居住在东四三条的一座四合院内,是吃四合院的饭长大的,既吃到了家境富裕时期的,也吃到了家族破败后的。现在回忆起来,依然亲切有味。”

当年大家族中对礼节的重视,董文申老人更是记忆犹新:“我家有大奶奶、二奶奶、三奶奶。有一次举行家宴的时候,三奶奶不能参加,但是在主桌上必须要给她留个位置,来显示她在家族中的地位。这样,她心中感到非常满意,后辈们也知道如何尊重长辈。”

长辈们还非常注意教育孩子们如何善待他人。董文申老人回忆到:“对待一些穷的亲戚朋友,他们到家来参加婚宴的时候,家人也非常注意。我奶奶说,这些人不能够慢待,一定要把他们放在主要位置,而且要介绍他们的一些绝技,比如谁唱戏唱得好,谁下棋下得好,以获得众人的赞赏和尊重。”

董氏后人董笑岩女士,也讲了一个关于先祖董吴氏的感人故事。董吴氏淑英是吴裕泰茶庄创始人吴澄波的四女儿,她知书达理,待人谦和。有一年,董家请掏粪工人来家里掏粪。当时,董吴氏女儿董凯大概七八岁,看到掏粪工人来了,躲得远远的,一方面是因为人生,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嫌脏嫌臭。可吴淑英没有半点嫌弃的意思,热情地接待。看到快掏完了,她去泡了一杯热茶,拿了一块白毛巾,站在院门口等候。掏粪工人掏完粪出来的时候,她双手递过去白毛巾,让他擦汗,随后又把茶递上说:“您辛苦了,喝口水吧。”这个情景,让女儿董凯终生难忘。后来,董凯把这个故事讲给后辈们听,对后世子孙有很大的启迪。

那时候,董家是大户人家,住的是独门独院,也不经常和邻居来往,但逢年过节时,一定要拜访左邻右舍,与邻里的关系很是融洽。董文申回忆说:“越是大门大户,越讲究礼数。我们在16号住的时候,15号是仓韩家,是搞仓储的大宅门,那个院子当时就住两个老太太。为了安全起见,我们两家就做了一个电铃,他们那边一有事就按铃,我们就关照她们。”

随着时代的发展,恒利钱庄虽然早已不在了,但董氏家族诚信做事、礼节待人的风范,至今仍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翟家莹:要学会有礼貌

今年65岁的翟家莹,常常回忆起小时候父母亲的教诲和言传身教。“要学会有礼貌:见了认识的人,无论是谁都要打招呼叫人;在外人面前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要端庄大方,这是对人的尊重。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这是父亲时常挂在嘴边的话,这让翟家莹受益一生。她充满深情地讲述着小时候的故事:

我从小就是一个不愿见生人的女孩,家里不管来的是亲戚还是父母的同事朋友,我都会飞快地跑出去,等他们都走了才回来。记得有一次,我父亲一个同事来家里,刚进门我就要跑,父亲一把拽住我说:“你先叫了叔叔再出去玩。”我就是不叫,满脸通红。父亲很生气:“你今天不叫,你就别想出这个门。”我只好低着头,声音细得的像蚊子叫一样,叫了声“叔叔”,撒腿就跑了出去。等那位叔叔走后,我回到家,父亲把我叫到身边,跟我讲:“家莹呀,我知道你胆子小,怕见生人,但你慢慢长大了、懂事了,见到客人来就要知道叫人,这是最起码的礼节和礼貌。你不这样做,人家会笑话我们大人的,会笑话我们家的孩子没有教养,连最起码的礼貌都不懂,知道吗?等你上了学,老师也会教你们的。你要从现在开始学会。胆子小不怕,要慢慢锻炼,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慢慢就好了。”

记得从那以后,家里来人时,父亲总是先叫我:“家莹,你看谁来了,快叫大大!”就这样,我的胆子慢慢地大了起来,家里来了人,我也不再跑出去了。我还记得,父母要求我们,无论来的是长辈还是小辈客人,走时都要送出大门口。父亲还频频点头鞠躬,一直到客人走远看不到了,才让我们回家。我们姐妹都很不理解父母为什么这样做,因为对长辈还说得过去,可对平辈或小辈客人也这样,这礼貌是不是有些过了?

有一次,我对父亲说:“您这样对长辈叫尊重,对晚辈干嘛也这样呢,这不有失您的身份吗?这有必要吗?”父亲听后,很严肃地对我说:“你们不懂吗,这叫尊重!尊重不分老幼,无论是谁都要尊重,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我说:“送个客人还存在着尊重吗?”父亲语重心长地说:“孩子,记住:什么时候都要学会尊重他人!”

还有一次,几个同学到我家玩,因为都是小学生,玩起来就什么都不在乎,什么姿势的都有。父亲看到了,很严厉地说:“看你们都什么样子,坐没坐相,站没站相,长大了也是没有规矩的人。”父亲的话刚说完,同学们都不说话了,一个一个都遛了。我当时很生气。等同学走后,父亲对我说:“小孩子要从小学会有规矩,尤其你们女孩子更要有规矩,无论在什么地方都不能随随便便,坐不像坐,躺不像躺的,成何体统?!你到人家家里可不能这样,会让人家笑话。”

就因为我家规矩多,父亲管得多,我们兄弟姐妹的同学都怕到我家来玩。但父亲的教诲让我记忆深刻,后来也影响了我的一生,因为这教会了我如何尊重他人,怎样做一个有规矩的人。虽然只是个叫人、坐姿的之类小事,但让我明白了一个大道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庭是这样,社会这个大家更是这样。俗话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谁也不能逾越。我家的这个家训,使我在成长的路上,常常受到大家的尊重和赞美。每当听到别人夸我时,我都从心底感激我的父亲。

翟家莹表示,她会将这好的家风家训传下去,让女儿这一代年轻人也学会礼貌、学会尊重他人,让老一辈的正能量世世代代传递下去,让每个家庭更幸福美好、让社会更加和谐健康!

 

郎海鹏:饭桌上的家教

家住南门仓的郎海鹏是满族人,属于镶黄旗,几代人幸福祥和地生活在皇城脚下。祖辈至今,家里人秉承“礼”“孝”“德”“教”的家训,在各自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处处与人为善,而“礼”“孝”“德”“教”的家训教育,也体现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之中。

老北京人的饭桌上,有着各种十分讲究的礼仪。一个孩子在饭桌上的表现,往往反映出其家教和家风。在郎海鹏家,从祖辈到父辈,再到他们这一代,对孩子在饭桌上的礼仪是严加约束的。

一是从小就教育孩子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礼节。例如,宴席的排座,要坚持“长为先、师为先、远为先”的原则,即按辈分排座,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要优先入座,对待家境贫穷的亲戚和朋友,更要格外照顾。吃饭时,一定要等长辈先入座,大家再依次入座;长辈吃了第一口,晚辈才能开始用餐。至于孩子,必须在长辈和客人入座后方可入座。

二是在饭桌上,要求孩子要做到懂规矩、尊敬人、讲礼貌、有教养。例如:要用双手端盘、端碗,手指不能抠在盘沿和碗边上;盛饭、盛汤、倒茶时不能太满,而斟酒要满,但不能溢出;吃饭时不能咂摸嘴,不敲碗筷,如果吃噎着,连续打嗝就应主动下桌;不能拖拉椅凳,以免发出刺耳的声音;吃饭时,不能将嘴塞得满满的,不能狼吞虎咽,不能站起身来夹菜,够不到的菜可请长辈给夹;不能用筷子在菜盘中乱挑乱翻,不能边吃边双眼紧盯着桌上的菜;不能用筷子指人,不能将不爱吃的东西和口杂牙秽扔在或吐在地上;特别还有一个忌讳,就是不能将筷子直插在饭碗中;孩子绝对不准喝酒,等等。在今天的社会,如果要求孩子在饭桌上做到“食不言”可能有点为难,但要求孩子尽量倾听别人的交谈而不插话,如果有要表达的意见需等他人说完后再说。

最后,还有接待客人的规矩。家中来了客人,主人要亲自斟酒,按顺序向长辈和客人敬酒,不能强求;要考虑客人的饮食爱好准备食材,就餐时主人要注意与客人交流的广泛性,不要热此冷彼;如有女宾,更要注意谈话内容和对女宾的尊重;主人不能先于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结束;主人要陪主宾漱口、净手后,再到另座饮茶。

孩子略大些后,倒茶接待客人的礼数,往往就由孩子来完成:步骤要规范,切忌将碗盖扣在桌子上、茶壶嘴对着客人;倒茶后,要后退一步再转身离去;还有一点尤为重要,不能当着客人扫地、掸桌子,尤其不准将茶水泼在地上。另外,在客人面前不能训斥孩子,否则客人会感到不自在。

诸如此类的规矩,大多看似小事,但实际上却是家教和家风的体现。一些家庭的家教和家风,就是这样在饭桌上、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一直浸润到家人的骨血中去,以至于穿越岁月风尘,世代传承。这,就是家教的意义,就是家风的力量。

 

臧淑清:对人有礼貌

八条社区的臧淑清,如今已60多岁了。谈到礼节,她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早已去世的父亲和母亲,想到了父母亲教育自己的一言一行,也想到了儿时的一件件小事。她深情地回忆:

“我是一个普通工人家的孩子。对人有礼貌,是我家的严格规定。有一次,我放学回家,邻居阿姨来我家做客,胆子小的我低着头,放下书包就跑出了家门。母亲为了这事,向我大发脾气。她说:见了阿姨,为什么不叫?一点儿礼貌都没有!母亲在批评我时,又对我说:‘叫人不赊本,舌头打个滚。’讲了一番道理后又说:骡子大、马大值钱,人大了不值钱,以后不管见了谁,都得叫,不许没礼貌。看着母亲一脸的严肃劲,我知道我错了。从那以后,我们再也不敢见人不叫。为了让我们做得更好,养成习惯,每到过年,母亲总要我们挨家挨户到邻居家去拜年,以养成对人有礼貌的习惯。吃饭时,母亲从不让我们孩子们随便先吃,总是等家人到齐了才一起吃,特别是长辈到位了才能拿筷子。”

臧淑清说:“如今我已经60多岁了,也是有儿孙的人了。父亲母亲虽早已去世,但回忆往事,他们的一言一行就像昨天一样,一幕一幕的浮现在我的眼前……他们的行为、他们的教诲,我会终身不忘,并传教给我的孩子们。”

 



  上一篇: 中华好家风|《家训》:知足
  下一篇: 中华好家风|《家训》: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