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中华经典
·中华经典·
·慈孝经典·
·古代孝子事迹·
·当代孝子事迹·
    当代孝子事迹 您的位置:首页 > 中华经典>当代孝子事迹         
尊敬老师 孝敬长辈
     文章来源:http://jw.huaian.gov.cn/web/hajw/61666/2012/08/11/2673987.shtml 

 

 

尊敬老师 孝敬长辈

 

对“孝道”要做分析。老一代曾经哺育我们成长,我们就应该赡养他们。——周恩来   

 

尊敬老师  孝敬长辈

 

周恩来是一位胸怀大志的少年。也许大家很想知道他在学校里是怎样对待老师的?在家里又是如何对待父母的?今天,我们就给大家讲一讲周恩来尊敬老师、孝敬长辈的故事。

 

尊 师 的 模 范

 

   尊敬老师是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体现,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周恩来说过:“提倡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老师,养成师生间和同学间友爱团结的优良学风。”周恩来言传身教,在校时尊师,位高时不忘师,是尊敬老师的模范。

   先讲一个周恩来尊敬一位小学老师的故事。前面曾经提到,奉天东关模范学校有位高戈吾老师,是山东人。他是因为在济南高等学堂从事反清斗争遭到通缉而流亡东北的,是个爱国者和革命者。高老师教学很认真,特别是每当讲述中华优秀儿女爱国的故事时,他总是慷慨激昂、声泪俱下,深深打动着每一位学生的心,给周恩来的影响很大。周恩来参加革命后,一次,外国记者在延安问他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他答道:“少年时代在沈阳读书时,得山东高盘之(即高戈吾)先生教诲与鼓励,对我是个很大的促进。”这种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历经风雨而与日俱增。

 1950年,日理万机的周恩来得悉高老师的儿子高肇甫从台湾回到济南后,立即让他一家人去了北京,迫不及待地打听高老师的下落。当得知高老师已经于1940年去世时,他久久沉默,陷入深深的追念之中。周恩来动情地说:“没有高老师的教导,我不会有今天。”然后,他问高肇甫:“高老师留下照片了吗?” 高肇甫回答说:“只有一张一寸的,已经发黄了。”周恩来向高肇甫索要了这张照片,让摄影师进行翻拍,再放大成两张12寸的,其中一张自己留在身边,另一张镶上镜框,回赠高肇甫。后来,当得悉高老师的夫人、自己的师母身体不好时,他又托人给师母送去50元钱,并从国家供应给他自己食用的计划中买了一斤白糖送给这位师母。1962年,高师母病故,周恩来给高肇甫夫妇写信:“惊悉师母病故,……希节哀,注意身体,努力工作。随信寄去100元丧葬补助。”周恩来作为一国总理,对小学时的一位老师表示了如此真挚的感情,这份深情怎能不令人感动!

  下面,我们再讲一个周恩来对中学时一位校长敬重的故事。19138月,周恩来从东北到天津南开学校读书后,又结识了一批新的师长,其中校长张伯苓与他结下了一生的师生情缘。

  周恩来考上天津南开学校后,因为他品学兼优,所以受到许多同学的敬佩和老师的喜爱,也受到了校长张伯苓的器重。在南开期间,因为周恩来家庭困难,南开作为私立学校破例给他免除学杂费。周恩来出国留学,张校长给予他支持和经济上的资助。周恩来留学日本期间,越洋考察归来的张校长还专程绕道日本,看望周恩来和其他同学。对这样好的校长,周恩来一直都没有忘记。

   193812月国共合作抗日,周恩来、张伯苓等都来到重庆,周恩来担任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张伯苓住在重庆沙坪坝南渝中学(即重庆南开中学)的津南村,周恩来得空就经常去看望张校长。每逢张校长寿辰,他便同邓颖超一道,手捧鲜花去给老师祝寿。一次,周恩来在南开的老同学、同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的国民党党员张厉生也去看望张校长。他们长谈一阵后,见操场边有一乘滑竿(轿子),两位同学就让张校长坐上滑竿,然后抬起来在操场上转了两圈,把张校长乐得什么似的。第二天,重庆的新闻媒体对此事报道说“国共两部长,合作抬校长。”

   解放前夕,张伯苓出任国民党考试院院长。国民党逃到台湾前,蒋介石要他随其去台湾。周恩来通过在香港的南开校友以“无名氏”名义交给张伯苓一封信,传达了“老同学飞飞希望老校长不要动”的信息。“飞飞”是周恩来在南开上学时使用的笔名。张伯苓得到这一讯息后,领悟到这是学生周恩来对他的爱护,于是下决心拒绝了蒋介石多次劝他到台湾的要求。他以“年老有病”、“不能坐飞机”等借口左右推辞,终于留在大陆,迎来了重庆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后,195053日,在周恩来的关心下,张校长乘坐飞机从重庆来到北京。周恩来因国事繁忙,特意派自己的行政秘书何谦去接机。当张校长夫妇被接到爱国将领傅作义家中还没坐定时,周恩来就匆匆赶来看望校长。张校长在北京四个月,百忙之中的周恩来几乎是每个星期天都去看望他。1951223日,张校长因病在天津逝世。周恩来得到消息后马上从北京赶去其家中向张校长遗体行礼默哀,并关切地询问后事安排。周恩来说:“很遗憾没有早点来,没能见到张校长。”张伯苓的追悼会是在南开女中举行的,周恩来亲自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委员,并担任主祭。他向张校长敬献花圈,上写“伯苓师千古,学生周恩来敬挽”。他们之间的情谊一直被人们传为美谈。

 

敬 老 的 榜 样

 

   作为人子,深受父母养育之恩,尊敬、赡养、孝顺父母是义务,是天职,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周恩来曾谆谆教导青少年:“对‘孝道’要做分析。老一代曾经哺育我们成长,我们就应该赡养他们。”周恩来自己的言行为我们树立了孝敬长辈的榜样。

  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为人忠厚,一生不得志,只做过家塾馆教师、政府部门小职员之类的事情,还经常因为找不到工作而失业。因此,老人家虽然长年东奔西走,辛勤操劳,却连自己的三个孩子也无力抚养。尽管周恩来不到一周岁时就过继给小叔父周贻淦为子,但生父周贻能对周恩来的慈爱仍然是很深的。周恩来对生父也是很孝敬的。周恩来小时候就十分体谅父亲的艰难处境,十岁左右就担起了照应两个弟弟一起生活的家庭重担。他离开淮安到东北、天津读书后,其二弟恩溥无人管教,终日顽皮,周恩来还十分自责地写信给他的十三舅父说“七载荒废,责在父兄”,自觉表达了他应该和自己父亲一样承担没有教育好恩溥的责任。直到1910年春,周恩来应伯父周贻赓之召,由堂伯父周贻谦带去东北,才在铁岭与父亲相聚,过了一段不长的父疼子孝的日子。

  此后一别,又历七年之久。当他1918年留学日本回国到北京度暑假时,父子才得以再次团聚。这一年827日,周恩来在父亲离京南去时,记下了他的“最是伤心”的一篇日记:“今早,生父以四点钟行,往南京去。‘昨事伤心方未已,今朝又复别严亲。’此情此景,不知若何难受,又复远吾爱友,伤心之极,不复再有言矣!”而且,从这天以后,周恩来都一直在想念父亲,竟然想得两个月未记一篇日记。两个月后,他提笔写道:“此心之伤,实历两月,每当月夕风晨,雨窗花前,吾心之念念吾家!

  周恩来投身革命后,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追捕和通缉,九死一生。即使在那样险恶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当在上海得知自己年迈的父亲生活困难时,他还设法让父亲悄悄地和自己一起生活。直到1938年,国共合作抗战了,蒋介石委任周恩来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授以中将军衔,给以上将待遇。 这样,他的生活就比原来稳定多了。尽管他当时为国事忙碌,但还是想着无依无靠的老父亲,特意让父亲从天津经淮安辗转到武汉与他团聚。他父亲乘轮船到汉口的那天,周恩来正在武汉出席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一个会议。轮到他讲话时,周恩来深情地含着眼泪说:“要失陪了,因为我老父亲今晚十时到汉口。暴敌使我们受了损失,遭了不幸,暴敌也使我的老父亲被迫南来,生死离合,全出于暴敌的侵略!生死离合,都增强我们的团结!告辞了!”与会者用掌声送周恩来离开会场。周恩来这几句充满感情的话,表达了他对日本侵略者的愤恨和对父亲的深深敬爱。

 在重庆的四年里,周恩来知道父亲爱喝酒,一有空闲就陪父亲喝几盅。他还嘱告父亲:“你年纪大了,不能喝过量。酒喝多了,不仅伤自己身体,还要别人照顾你,我们办事处的人少,大家又都比较忙。”

    19426月,周恩来因为疝气到歌乐山中央医院动手术。恰在这时,他父亲因患疟疾也病倒了。当邓颖超写信告诉周恩来老爷子生病时,病中住院的周恩来十分关切,他在给邓颖超写的回信中说,“爹爹的病状,除疟疾外,还宜注意他的年事已高,体力虽好,但他过分喜欢饮酒,难免没有内亏。所以主治他的办法,必须先清内火,消积食,安睡眠。吃的东西亦需注意消化与营养,如牛乳、豆浆、米汤、饼干之类,挂面万不可吃”。可以说,他对父亲身体状况是比较了解的。然而不幸的事终于发生了。710日夜,就在周恩来住院期间,他父亲突然中风病逝了。这使邓颖超十分为难:如果把这个不幸消息直接告诉周恩来,他刚动过手术,身体还在恢复中,且人人都知道他是个大孝子,他哪承受得了?如果不告诉他,这么大的事怎么能不让亲生儿子知道?

  就在邓颖超为难的时候,董必武(时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出面召开了南方局领导层会议,为了能让周恩来尽快恢复健康,决定暂不将其父亲去世的消息告诉周恩来,还特意让童小鹏、吴克坚到医院当面对周恩来撒谎说,周老先生病已有所好转。周恩来也信以为真。但是,事情延至712日,就在周恩来给邓颖超写信说“闻爹爹病渐癒,甚放心”时,周恩来的病房里发生了两个意外的事情:一是护士小姐用胶布粘贴在墙壁上的花瓶突然摔到地上打碎了。但周恩来并没有往坏处想,因为他就要出院了,所以还写了两句诗:“我病已痊人去也,花枯瓶碎好回家”。二是每天给他送报的报童在下午给他送报时,因为年岁小,或者他根本不知道内情,脱口对周恩来说:“仓库老太爷(周恩来父亲周贻能当时在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所属的下土湾仓库工作)因打摆子(即患疟疾)死了,现正在忙后事。”周恩来一听立刻心神不宁起来,怀疑人们把这个大事瞒着他。于是,他不顾病后身体的虚弱,在未得到出院许可的情况下,提前回到了红岩山上。

 周恩来回“家”之后,终于知道了自己父亲已经去世三天。他当场悲痛得瘫倒在地上,放声大哭,泪如泉涌,并向邓颖超发火:“这么大的事为什么要瞒着我?”随即不顾虚弱的病体,为父亲守灵至拂晓,并向毛泽东和中央致电,“归后始知我父已病故,悲痛至极,抱恨终天。”他还在重庆《新华日报》上为父亲的去世发了一则讣告。这是迄今为止我们党的领导人中唯一为自己父亲去世而在报纸上登讣告的人,表达了周恩来继承为子尽孝的中华传统美德。打那以后,周恩来便将父亲在重庆的一张照片带在身边,直到1976年他病逝后,人们清理他的遗物时,才从他的上衣衣兜里发现这张背后留有周恩来亲笔“爹爹遗像”四个字的照片。

 下面,我们再讲一讲周恩来对母亲的敬爱之情。周恩来对他的生母、过继母和乳母,以及他的婶母、表舅母,周恩来都竭诚敬爱,一生牢记在心。

  生母万氏,不仅容貌出众,而且善理家务。幼小的周恩来是在她温暖的襁褓中一天天长大的。虽然不到一岁时,万氏就把周恩来过继给了陈氏,但母子之情实在是人世间最原始也是最圣洁的情感,是任何力量都分不开、割不断的。周恩来后来深情地说过,我的生母慈祥、温柔。我从她身上学到了善良、宽容和大度的品德,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这一部份。可见,周恩来对生母怀念之情是何等诚挚!

    过继母陈氏对周恩来的成长影响很大,可以说周恩来是在陈氏的膝下度过了童年。在陈氏去世前,母子俩几乎一天也没有分开过。这段时间,正是周恩来人生的初始阶段,过继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直接影响了周恩来性格的形成和素养的提高。她对过继母的亲情甚至超过生母,叫陈氏为“娘”,而称生母为“干妈”。191812日,周恩来留学日本,白天学习、交友,十分繁忙;深夜,送走朋友后,拿出随身带来的母亲(过继母陈氏)诗稿,焚香静坐,流着泪水记下纪念母亲去世十周年的日记:

    我把带来的母亲亲笔写的诗本打开来念了几遍,焚好了香,静坐一会儿,觉得心里非常的难受。那眼泪忍不住的要流下来。计算母亲写诗的年月,离现在整整的26年,那时候母亲才15岁,还在外婆家呢。想起来时光易过,墨迹还有,母亲已去世10年了,不知还想着有我这儿子没有。

  这篇日记字字深情,行行意重,周恩来对陈氏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跃然纸上。

  1950年,周恩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高级领导干部和一部分党外人士作过好土地改革关的动员报告时,十分动情地说:“1946年蒋介石还都南京,我也跟着到了南京。南京离我的老家淮安很近,只有300多华里,我很想回去看看,因为淮安还有我两个母亲的坟。”他说到这里,潸然泪下,足见他对母亲怀念之深。

 杨氏是周恩来的嫡亲婶娘,一辈子受穷受苦。周恩来十岁时,要开始管家,外出应酬;他的生母、过继母先后去世,生父、伯父都在外地谋生,大叔父贻奎瘫痪在床,杨氏就成了他的实际监护人。尽管周恩来是周家的长孙,但毕竟是个十岁的孩子,杨氏总是尽力爱护他、关心他。因此,周恩来一生都没有忘记这位婶母。日本侵略者侵占两淮(淮阴、淮安)前,周恩来就通知淮北区党委,把婶母接到淮宝县(今楚州区)林集区的乡下,以防惨遭日本人的毒手。

  新中国一成立,周恩来就两次让婶母去北京和他一起生活。婶母到北京后,百忙之中的周恩来特意利用少有的星期天,和邓颖超一起陪婶母去游颐和园,还上游船亲自给她划桨。当婶母不习惯北京的生活时,周恩来又派警卫员王雨波把婶母送回淮安。后来,婶母病了,他连续给淮安县领导写了三封信,表示了对婶母病情的关怀。一封是19561029日周恩来总理写给县人委的信:“前几日接到县人民医院来信,知我婶母的病最近又重复发,陶华(杨氏儿媳)来信说你们也常派人去看望和给治疗,谢谢你们亲切的关心和照顾。……现寄去人民币200元作为治疗和办理后事的费用。如不够时,请你们先垫付,事后来信说明支付情况,我再补钱去。”另一封是1957313日总理办公室寄给县人委负责同志的信:“总理伯母(指婶母,以下同——编者注)去年逝世后的善后费用,请你们将费用单据邮寄我室呈总理,总理说由他工薪扣除汇寄你们。” 还有一封信是1957419日周总理给县人委的信:“来信收到,几年来你们对我伯母的照顾与关怀,尤其在她患病、住院治疗期间,为了她的健康、住院治疗,的确给你们增添了不少的麻烦,今特向你们表示谢意。我伯母家现有陶华等人,今后她的生活费用均由我这儿寄给,请当地政府对她勿再予照顾。现寄去安葬我伯母费用所尾欠垫款25元,请查收。” 婶母去世后,他很快给淮安方面寄来了医疗费和丧葬费,对婶母的养老送终十分周到,倾心尽到了侄儿的孝道。

    尊敬老师,是每一位青少年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做人准则。古人曰:“天生时而地生财,人其父生而师教之。”意思是说,天体运动产生四季变化,大地孕育产生物质财富,父母生下子女,由老师加以教导。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每一点成绩,无不凝结着老师的辛劳和奉献。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老师的教诲,就不会有每个人的成长和事业,就不会有社会进步和国家昌盛。古人还说:“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只有首先做到孝敬父母,才谈得上其它社会道德。因此,孝敬父母,尊敬老人,自古以来就成为人们立身处世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是最爱我们的人,又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子女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并要把它扩大到尊敬所有的长辈。俗话说,没有老,就不会有小,没有老人昔日的奋斗与创造,就不会有今天社会的财富和进步。当今时代,尊敬老师、孝敬长辈的“孝敬”之道不仅没有过时,而且要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发扬光大。尊敬老师就要做到接受老师的教导,向老师学习优秀品德和科学文化,对老师要讲究礼貌;孝敬长辈就要做到听从父母长辈们的正确教导,听取和思考他们的正确意见,接受父母或依据法律规定的长辈的监督,对父母、长辈要关心、照顾、体贴。决不能在新的形势下,经不住诱惑,抵不住侵蚀,“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恩师和爹娘。”作为青少年,尤其要牢记周恩来的教导,以周恩来为榜样,从小养成尊敬老师、敬重长辈的优良品德,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上一篇: 现代孝敬父母,尊敬老师的几则事例
  下一篇: 新24孝行动标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