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慈孝新闻·
·公告·
    慈孝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慈孝新闻         
人生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
     

 

人生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道德经》第46

 

世人想认为得到的越多越好,就像一首歌的歌词所说的“没有的总想有啊,得到的还盼望”,有了还想要更多的,没有满足的时候。 

西方哲学家叔本华指出,人生就是一团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 

想要得到很多,这种不知足是世人常有的心理,既是人类奋斗的动力,也是人类勃勃野心的反映。 

人们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去不断努力,就会有所得。如果一个人想要的太多,有了百想要千,有了千想要万,有百万、千万、上亿还觉得不够,超出了正常的范围,成为贪欲,不管自己怎么努力,恐怕难以满足自己的要求。 

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很容易使人产生出种种苦恼,即便再富有也不觉得幸福,这样下去,老子认为比苦恼更危险。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祸”,祸患、灾祸;“不知足”,不知道满足。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世间的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

贪心很大,想要的太多,不知道满足,就会不知收敛地不停进取,总有一天会碰到铁板。

有些人欲望膨胀,这山望着那山高,对于富贵不知足,为了名利不择手段,最终遭致身败名裂,甚至付出了生命代价,历史上和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便是对不知足而引来的祸患最形象化的表达。

老子又说:“咎莫大于欲得。”“咎”,过错,罪过;“欲得”,想要得到。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罪过没有比想要得到更大的了。

“不知足”是“祸”,而“欲得”就不只是过错了,而是一种罪过了,因为自己没有的东西也想要,都要想尽办法搞到自己手上,占有了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老子认为,不知足、想要更多就是祸患、罪过。不管是“祸”还是“咎”,引起的最大根源是什么?根源就是“欲得”,内心的欲念太多,“不知足”是“欲得”的表现,有了还想更有,多了还想更多,总觉得处在不满足的这种状态,“人心不足蛇吞象”。

要消除祸患,就要去除欲望、贪心和占有的心理。而欲望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求的反映,不可能消除,也无法完全根除,怎么办呢?

于是,老子接着又说:“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懂得了知足的满足,才是经常的满足。

“知足”强调,人要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感到满足,并珍惜所得到的东西,不要老是把眼睛盯着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上。 

既然欲望不能消除,而欲望太多就会给自己带来麻烦,甚至祸害,那么,怎么办呢?就要降低欲望,对自己所拥有的要知足,欲望不超出人生存的正常范围,不要贪求太多。 

老子先从反面指出了不知足、欲望是最大的祸患,然后从正面指出,人一旦知足,便会感到富足的正面效果。 

关于知足的好处与不知足的坏处,老子在《道德经》的多个章节中都有论述,多次强调,欲望太多、不知足的弊端,知足知止的好处。

老子:“知足者富。”一个人有了知足的心态,即使自己的物质财富没有别人多,但是,他也会觉得自己很富足。相反,不知足,即使富有四海也不觉得富足。

唐德宗拥有大唐天下,他总觉得每年30万缗(mín,用于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不够个人消费,宰相李泌决定每年拔给他100万缗。德宗还私设了一个“小金库”,屡次传旨,向地方索取财物,私自把地方上缴纳入自己的“小金库”,还嘱咐官员千万不要让宰相知道。李泌死后,德宗基本上公开向官员们要钱,分为日贡和月贡,还让手下去市集上抢东西。

司马光对此事作了专门的评论:富有资财的人不用学习奢侈,奢侈的欲望自然而来。李泌为了消弭德宗的欲望,去丰富他的私人财富;私人的资财丰富了,欲望也滋长起来了。当财富不能满足欲望时,他怎么能不去索取呢!

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懂得满足就不会招致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

知足是不可逾越的做人底线,知止是必须停止的边界,守住了底线和边界就会没有危险,而跨越了底线和边界凶险和灾祸也会随之降临。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事物各有所属,属于自己的可以取得,不该是自己得到的,一丝一毫就不要去强占。

知足也是人的一种生活态度。 

有一些人不快乐,想得到的太多,让自己活在欲念之中,徒增烦恼。

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不过分计较太多的得失,懂得放下那些沉重的东西,生活会更快乐。

知足,并不是让人们无所追求,而是要人们自觉抑制太多的欲念,追求自己真正应该追求的东西,把精力投放到最有价值的地方。

 

 

(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删)

 



  上一篇: 发自内心的感恩父母,才算是真正的孝顺 王阳明
  下一篇: 《道德经》原文(珍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