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最新动态
·慈孝新闻·
·公告·
    慈孝新闻 您的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慈孝新闻         
中华好家风|《家训》:家和
     

文章来源:网络

中华好家风|《家训》:家和

 

【编者按】为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弘扬美德家风,人文之光网将连载北京社科普及系列丛书《家训》。本期将继续推出第十二章《家和》。

 

(图片来源:网络)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也是更加庞大的社会大厦的基石。和谐的家庭关系,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家庭细胞的饱满,是全社会健硕的保证;家庭这一细胞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这个机体的健康。中国古语说:“家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德国大诗人歌德也说,如果一个人的家庭和睦,那他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一个和睦的家庭,不管经济条件是否富裕,不管住在城市还是农村,也不管家庭成员的职业、地位、收入如何,甚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变故,都始终是平和的、安稳的、快乐的、幸福的。这种家庭,会让太多看似功成名就、出入名车豪宅、家庭却名存实亡的人羡慕嫉妒。

 

【家训格言】

贫非人患,惟和为贵。——(三国)向朗《遗言诫子》

和气致祥。——(南宋)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

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明)鄺璠《便民通书》

为家以正伦理、别内外为本,以尊祖睦族为先,以勉学修身为教,以树艺蓄牧为常。守以节俭,行以慈让,足已而济人,习礼而畏法,亦可以寡过矣。——(明)方孝孺《逊志斋集》卷一

未有和气萃焉,而家不吉昌者;未有戾气结焉,而家不衰败者。——(清)金缨《格言联璧》

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名贤集》

和顺以安家,克己以睦族。——(清)张习孔《家训》

家庭之间,以和顺为贵。——(清)左宗棠《家书·致癸叟侄》

家以和为贵。——东四街道二条社区朱战英

尊老爱幼行在先,家庭和睦其乐融。——东四街道二条社区胡淑印

人和方可亲,家和万事兴。——东四街道二条社区翟家莹、赵德彬

兄弟是手足,家和万事兴。——东四街道豆瓣社区张惠君

家是快乐的港湾,每个成员都要和睦相处。——东四街道七条社区张玉昆

建立在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基础之上的家庭,才是美满幸福的家庭。——东四街道七条社区刘岩

 

【家训故事】

陈氏义门:百犬同槽

唐宋时期的江州义门陈氏家族,十三代聚族而居,同炊共食,人口多达七百口。众多的人口和谐共处,每当吃饭的时候,都设一长席,长幼依次坐而共食。由于满门重义尚德,甚至影响了他家的狗。相传他们家有一百条狗,共食一槽,每次只要一只狗不到,其他的狗也都不食。

相传有一年,宋太宗御驾亲临,带来一百只米馍,要试验一下“百犬同槽”的传闻。一百个米馍放在地上后,来了九十九只狗,其中一只含起一个米馍后,径直向一间柴房走去,其他的狗原地不动。后来,人们发现柴房里有只拐了腿的狗,拐腿的狗拿到米馍后,其余的九十九只狗才一起分享米馍。为此,宋太宗御书了“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内异物皆效义;一吠突起百吠齐怒,寨中同声共护门”的楹联。

 

郑氏义门:礼义和睦三百年

浙江浦江县郑宅镇郑宅村,有一个著名的郑氏义门祠堂,占地3000多平方米,至今仍在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一个中国式大家庭礼义治家、和睦相处、延续三百多年的辉煌往事。

这个被称为“江南第一家”的大家庭,从南宋建炎初年(1127年)开始,直到明朝天顺三年(1459年),15代人不曾分家,几千人同财共食,吃住生活在一起,和睦相处长达330余年,比我国历史上盛世唐朝还多了半个多世纪,成了中国家庭史上的奇迹。

据记载,这个大家庭是一个儒家模式的理想小国:每天黎明,钟声响起,家族中所有人起床、盥洗后,全体到祠堂聆听训诫,然后分男女集体进膳,再各就所业:8岁以上的男孩入家塾,16岁以上的入大学;成年男子从事稼穑、畜牧、园艺、运输以及管理等工作,妇女从事纺织等家务;晚上,主要人员还碰头商量第二天的事情。整个家族雍雍睦睦,耕读传家,秩序井然,生生不已。

这个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关系非常和谐。明朝初年发生的一件事情是最好的证明。

明洪武十四年,胡惟庸案爆发,开国功臣、中书省丞相胡惟庸被疑叛乱,遭明太祖朱元璋处死。胡惟庸死后,一些人陆续揭发他的一些“谋反”罪状。朱元璋大怒,为肃清“逆党”,大肆株连杀戮,总数达三万余人。有人检举郑家与胡惟庸有关联。刑部派人来当地拘捕,郑氏兄弟6人争相承担罪责。最小的弟弟郑湜力排众议,毅然独自一人赶赴南京,去承担所谓的罪责。长兄郑濂知道后,坚决不同意,说:“我是老大,这罪该我去承担。”于是,这兄弟俩争着要戴罪入狱。事情传到朱元璋耳朵里,这位大老粗出身的皇帝大为感动:“他们一家人能够做出这样争相替罪的事,怎么会跟别人去做叛逆的事情呢?”不但没有处罪郑氏一家,反而发出圣旨,赦封郑氏为“江南第一家”,还任命郑湜为福建布政司参事。

 

樊潞颖:家庭和睦情义浓

八条社区的樊潞颖家,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城市家庭。一家五口,除他们老两口外,儿子、儿媳和孙女住一起,一家人始终将“家和万事兴”奉为治家的座右铭。

俗话说,婆媳是一对天敌,但是在樊潞颖家,这一魔咒被打破了。儿媳对婆婆照顾有加,婆婆对儿媳关心倍至。例如,每天早晨一起床,儿媳亲切地问候“爸、妈”,下班回来的第一句话,还是叫“爸、妈”,并立即到厨房给大家做出可口的晚餐。儿媳的行动,对孙女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孙女很懂礼貌,见到年长的便叫爷爷或奶奶、叔叔、阿姨。每逢周六日,儿媳带着女儿,与丈夫一起驱车去看望自己的爹娘。每年四位老人过生日时,儿媳都张罗设宴祝寿。

婆婆呢?也将儿媳当做亲生女儿一样对待,每当发现儿媳想吃什么,立即买回来,亲自下厨精心烹饪。每次儿媳都感动地说:“谢谢妈!”。2013年6月底,儿媳知道婆婆、公公要去山西参加三姨儿子的婚礼,马上拿出2000元钱让他们好好去玩一玩。

儿子也不甘心落后,无论岳父、岳母还是父母有事,都义不容辞地主动承担。例如,岳父家翻建住房,他请有经验的施工队并全程紧盯,保证了工程质量,令老人十分满意。今年五月份,岳父因心脏病住进宣武医院,他尽心尽力地昼夜看护,直至康复出院。一次,父亲因脑出血住进军区总医院,他同样日夜守护,端屎、端尿、洗脚、搓澡,经过二十几天的精心照料,父亲很快恢复了健康。

这是一个生活和谐美满的幸福家庭,无论亲朋好友,还是街坊四邻,无不交口称赞。

 

张登友:家庭和睦是最大的幸福

谈到什么是幸福?总院社区的张登友说:“我觉得在我的生活中,家庭和睦是最大的幸福。”

这是一个祖孙三代同堂的家庭。张登友年已70,爱人也已满66岁。儿子张成、儿媳许红梅带着小孙女,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张登友和爱人结婚已过43年,这些年来,老两口从未因家事而吵嘴。一般人居家过日子,难免有一些磕磕绊绊,但老两口互谅互让,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尤其是二十年前,张登友的爱人得了更年期综合症,其症状是幻听幻觉。犯病时,不管白天还是黑夜,也不论刮风还是下雨,只要听到什么声音就往外跑,张登友必须跟着出去,以防出事。去过好几家医院,至今也没有根治。但即使这样,张登友对老伴没有半句怨言,一直陪到今天。好多邻居都说:老张可真是名副其实的模范丈夫。

张登友有一个老岳父,84岁那年得了肺纤维病,一年四次住院。因爱人家里没有男孩,张登友担起了照顾岳父的重担,在医院端屎端尿,照顾侍候两年,直至把老人送终。

张登友的儿子、儿媳,也是一对非常孝顺懂事的孩子。在老两口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小两口也是非常恩爱,对父母亲很孝顺。每逢父母亲生日,总要买来生日蛋糕祝寿。尤其是父亲节、母亲节时,老两口以前没有过这个节的习惯,所以从不关心哪天是父亲节、母亲节,常常记不起。结果,到了这天晚上,儿子儿媳总会给父亲、母亲一个惊喜,把父母亲最喜欢的礼物拿出来,问:“今天是什么日子?”老两口哪里说得清楚?于是,儿子儿媳告诉爸妈:“今天是父亲节(母亲节),祝爸妈节日快乐!”令父母非常感动。

儿媳为了老两口身心健康,专门为他们订阅了《健康生活报》,已达数年,目的就是让老人家身心健康。

小孙女张颖雯已经13岁,上初中一年级。自懂事那天起,一旦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小孙女第一个想到的总是爷爷奶奶。每逢年节,全家一起聚餐时,小孙女总是第一个端起水杯站起来说:“祝爷爷奶奶节日快乐!谢谢爷爷每天接送我上下学!谢谢奶奶每天为我们做可口的饭菜!”几句话,说得爷爷奶奶心里热乎乎的。这就是爱,这就是家的温馨、家的和睦,也是全家人最大的幸福。

 

恒利号钱庄:儿媳妇是家庭和谐的砝码

董文申先生是清末北京城里有名的四大钱庄——“恒利、恒和、恒兴、恒源”中恒利号钱庄的后人。他回忆起当年大家族中长辈们关于“家和”的教育与作为,很有感触,特别指出:“儿媳妇是家庭和谐的砝码。”

“老一辈都讲究做到一视同仁,做事公开。他们的不谋私利,为家族树立了榜样。我的老祖很注意家人的和谐,他认为关系处理不好,家庭就会矛盾重重,如果处理得当,家庭就会和睦。”董文申的祖辈深知儿媳妇是家庭和谐的砝码,因此对儿媳妇更是关爱有加。不但每月给月钱,而且在家宴当中还要给儿媳妇们点犒劳菜、赠送贵重的首饰、逢年过节想着给做衣服,平时更注重与亲家的往来和沟通,所有的生活细节都考虑得很周到。

“吃石家的粮食,喝吴家的茶,带张家首饰,买沈家的古玩。”当时董文申的大奶奶家里是经营粮食的,姥姥家是吴裕泰的主人,四大妈家是开金店的,大爷的亲家是当年琉璃厂有名的古玩店沈家。这些都是儿媳妇家的店铺,董家之所以到这几家买东西,就是为了显示与亲家的和谐关系,并让儿媳妇们体会到家族对她们家族的尊重,而倍加珍惜这个大家庭。正因为婆家如此的关爱,儿媳妇们也都孝敬老人,因此整个家庭都很和睦。

“儿媳妇们在当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董文申感慨地说。(人文之光网综合)

 



  上一篇: 中华好家风|《家训》:诚实
  下一篇: 中华好家风|《家训》:孝亲